当前位置:零零读书网>同人>修行王朝> 第92章 情愫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92章 情愫(1 / 2)

为什么会将王墩与陆衍之联系在一起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还需要从那日见陈脚夫开始说起。那日李逸与陈脚夫不仅仅是拳脚的较量,中间陈脚夫无意中说起了一件事情。

八九年前,当时的王墩还不是宁常府同知,而是府衙的推官。这推官是正七品,就相当于当时才南平府之时的郑推官,品级上与知县是同级的,当然这里说的县不包括京县,京县县令那都是高配。

怎么会提到王墩呢,是陈脚夫说起一段往事。那时候他刚到宁常府不久,落脚的地方在长吉县隔壁的炎宁县,当时炎宁县也发生了一起震动整个宁常府的案子。

炎宁县的第一大家族上官家族的长子长孙因为与别人争吵,众目睽睽之下将人打死。按理说这样的案子不难审理,可偏偏上官家在炎宁县有点影响力,一说一言九鼎,至少上官家如果搞出点什么动静,炎宁县也会抖三抖的。

在人证物证俱全的情况下,上官家拉出一个替死鬼代替上官家的长子长孙,最后案子自然上报到了府衙。

府衙负责审理案件的主官,就是推官,可以将推官看成是“市法院院长”,也就是说,这件案子报到了王墩的面前。

王墩自是一眼就看出了问题,既然案子有问题,府衙自然就需要下来复查,可是派下来查案的吏员们,实际上复查的重点还是县衙,可是县衙再次报上去的还是没问题。

这是演都不演了啊,这下王墩亲自带人下来调查。后来经过调查,案件水落石出,上官家收买了县令,实际上县令也没办法,因为与上官家有关系的吏员,占据整个县衙的七八成。

等于说,上官家有能力让县令的政令出不了县衙。相比较上官家小子当众将人打死,明显这件事的危害更大,但是王墩却不能以此将上官家定罪。

府衙的人亲自下来调查,上官家自是没办法,或者说他们的办法在王墩这里不起作用,没过多久,犯案的上官家子弟就被收押。

这时候上官家做出了一个昏招,那就是纠结炎宁县的乡绅向王墩施压。或许在这些人看来,你一个外来的七品官员,就算是本地的七品县令,也不敢这么对他们家。

有时候,在大家看来,一些大家族出现很抽象、或者说很离谱的事情,其实不是他们不明白,而是很多事情在他们看来就是如此。

例如某个家族在当地作威作福惯了,俨然一副土皇帝的模样。七品的县令他们都不放在眼里,这时候来了一个省城或者京里的七品官员下来巡察,你说他们会将此人放在眼里吗?

大概率是不会的。

所以对于王墩这个推官,他们觉得,只想像以往那样,给官员施压,最后他们总会妥协的。可惜,这次是王墩。

面对这些家族的施压,王墩以危害自身安全为由,向朝廷申请抽调了一支百户所的军队前来。在军方面前,可不管你是什么炎宁县第一,他们只听命令。

在军方的压迫之下,上官家终于知道后怕了,这狗急了还跳墙,上官家想了一个昏招,他们竟然派人去行刺王墩。

且不说王墩乃是正七品的修行者,这个时候王墩要是出了点什么事情,外界会怎么看上官家呢?肯定会第一时间怀疑是他们做的。

所幸王墩没事,不过这就表明,上官家要有事了。

最终上官家以刺杀朝廷命官的名义,被朝廷法办。而炎宁县在上官家被处理之后,其他的乡绅家族根本掀不起什么风浪,不要说什么东南互保了,东南互保的前提是朝廷力量的削弱,互保的力量足够强。

而炎宁县是些什么力量?只不过是一些在本地作威作福的乡绅土豪而已。

可以说,因为上官家的这一系列操作,让整个炎宁县重新“回归”朝廷的怀抱。后来,王墩因为此案,在考评之时为甲中,又得到了朝中官员的赏识,直接升两级,成为正五品的同知。

那时候林凌为通判,原本以为这个同知的位置会是自己的,结果身为七品的王墩当选了。不能不说,林凌前往南平府,与这件事或许也存在一些关系。

当时李逸与陈脚夫又是怎么聊起这件事的呢,还是因为李逸当时在说,这黑风寨就处在长吉县与炎宁县之间,但是两方却不管不问,致使黑风寨存在了这么长的时间。

后来陈脚夫才聊到了多年前的那件事上。

“陈师傅为何对这件事情知道得这么清楚?”李逸听完,当时就问了陈脚夫。陈脚夫没有正面回答,只是道:“我也入品了!”

如今想来,陈脚夫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也入品了,算是朝廷的一员,这些朝廷方面的消息,他应该知道的。

实际上在没有去见陆衍之之前,李逸都还没有将陈脚夫的这个故事与如今长吉县的事情联系在一起。

还是王怀远的话,给了李逸一些提点。

当时站在书房门口,王怀远问李逸,究竟还要将陆宇关押到什么时候?李逸当时想的是,莫非是自己这边出了什么问题,有人告密不成?

后来换个角度一想,如果陆宇就是王墩的人,或者说陆衍之就是王墩的人,那么陆宇有没有办法通知陆衍之呢?应该是有的。

可如果是陆衍之知道,他会将这些事告知王墩吗?如果他们本来就是一伙儿的,那么王墩知道,是不是就不奇怪了?

让李逸怀疑王墩的,还有当初廖勋与府衙之间通讯,那位周通判当时在传音阵中说,府衙很快就会处理此事。可是没多久,王墩就来了,而且带着一大堆相关人员来了。就好像王墩知道这里要出事,然后提前准备好了一样。

按理说,长吉县发生的事情需要一个府衙的二把手亲自前来吗?那位周通判就不能来?

一个两个的疑点,或许还不能让李逸怀疑王墩,但是这么多疑点汇聚到一起,就不得不让人怀疑了。

实际上当李逸问陆衍之,他与王墩是不是同伙儿之时,还是希望得到一个不是的回答。然而,虽然陆衍之没有正面回答,但是却也没有否认。

对李逸来说,这就够了。

桥头乡的春日,暖风拂过青翠的茶山,带来泥土和嫩叶的清新气息。李逸与夏嫣然骑着两匹高头大马并肩走在官道之上,心情与上一次来时却大不相同。

长吉县的事情已经告一段落了,就算是他知道这背后是王墩授意的,可是那又怎么样呢?一来他没有证据,二来,王墩此举,一切都是为了朝廷。而这件事,明显不仅仅是王墩一人之意,而是贯彻朝中某些人的意志。

他管不了这么许多。

上次来桥头乡,其实是带着一些衣锦还乡的意思,没想到在镇子外面遇到了朱正霖一行人给没名字的刘兄送行。

这一次回来,倒是分别之际,想再见一见以前的朋友们。经历了这么多事情,李逸现在对这些朋友,分外珍惜。

踏上桥头乡的石板路,李逸不得不感慨,虽然桥头乡没有朱桥镇那么繁华,但光是街道之上铺上了石板,这点就不是朱桥镇能比的。甚至县城很多路段都没有铺上石板呢!

牵马而行,二人走着走着来到了一座门口有两尊石狮子的地方。抬头一看,上面写着朱府。

“还记得我们上次来在镇子外面遇到的的那群人吗?其中那个叫朱正霖的家伙,就是住这里。这位朱老爷,也算是对我有恩了。”

“嘭嘭嘭!”

房门打开一条缝,门房透过缝隙看着门口的李逸二人。

“你们是谁,找什么人?”

此情此景,倒是让李逸想起了当初第一次来朱府,也是一个门房这么问自己。当时还不让进,后来李逸撒了个谎,说是朱家大公子朱正喜的朋友,这才进了门。

李逸微微一笑,“在下乃是二公子的朋友,去岁来过一次,这次回乡,特来拜会朱伯父。”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