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师的雪刚落,林远就收到了印度密探赵成的加急信。信是用浸透桐油的麻布写的,不怕潮,上面画着一株沉甸甸的麦穗,旁边标着“拉贾斯坦亩产三百斤”——两洲麦种在印度试种成功了。林远把信凑近炭盆烤了烤,对锦衣卫指挥使笑道:“种子发了芽,该往深里扎了。”
从货栈到学堂:农具里的规矩
拉贾斯坦王公的亲卫带着十辆牛车来到“波斯货栈”时,赵成正在教当地农民调试钢犁。亲卫头领跳下车,递上一卷羊皮:“王公说,你们的麦种和钢犁救了今年的收成,这是谢礼。”羊皮里裹着五箱靛蓝和一张地契——王公把货栈附近的三亩地赠给了他们。
赵成按林远的嘱咐,没要靛蓝,只收下了地契。当天就雇人在地上建起了“农具学堂”,用土坯墙围起来,门口挂着块木牌,用印地语和波斯语写着“学农具,换麦种”。学堂里,汉人农官教印度农民怎么用钢犁深耕、怎么给两洲麦施肥,学会了就能领一把钢镰当奖励。
最热闹的是“蒸汽脱粒机演示”。当机器吞进麦捆、吐出干净麦粒时,围观的农民发出阵阵惊呼。有个老农民摸着麦粒哭了:“种了一辈子地,从没见过这么省力的物件。”赵成趁机说:“想学吗?学会了,王公的地里也能用上。”
消息传到王公耳朵里,他亲自来学堂看了一趟。见农民们用钢犁耕出的地比铁犁深一倍,脱粒机一天能处理二十亩麦,当即拍板:“让我的人都来学,学会了,我用香料换十台脱粒机!”
密探的新身份:商路与情报网
林远从江南调来了二十名懂纺织的工匠,让他们伪装成“波斯织工”,加入赵成的队伍。这些工匠带来了改良的钢梭和织布机图纸,在货栈后院开了个“纺织坊”,教印度妇女用两洲的方法织棉布——织出的布又密又结实,比当地土布值钱三成。
纺织坊很快成了新的情报站。妇女们来学织布时,会闲聊着说出村里的事:“英国兵又来抢粮食了”“法国商人用玻璃换走了部落的牛”“马拉塔土邦和莫卧儿皇帝打起来了”。这些话经工匠们整理,变成密信,通过南洋商栈传回京师。
赵成则开始“串联商路”。他带着钢器和棉布,往周边土邦去“赶集”,每到一处就找当地最大的商人,说:“跟着我们做买卖,税比欧洲人低一半,用香料、靛蓝就能换钢器。”有个阿格拉的商人试着用三车胡椒换了二十把钢刀,转手卖给拉贾斯坦王公,赚的钱比跟英国交易多一倍,从此成了货栈的“常客”。
英法的警觉与应对:示弱与借势
英国东印度公司终于注意到了“波斯货栈”。主管托马斯派来的探子回去报告:“他们不卖武器,只教种地织布,农民都信他们。”托马斯皱眉:“一群商人,能翻起什么浪?”却还是让人去货栈“征税”,想给他们一个下马威。
征税的英国兵刚到学堂门口,就被拉贾斯坦王公的亲卫拦住了。亲卫头领按着腰间的钢刀(赵成送的)说:“这是王公的地界,轮不到你们收税。”英国兵看着对方的钢刀比自己的火枪还亮眼,灰溜溜地走了。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