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零读书网>网游>物流之王之再续前缘> 第257章 币贯亚非:两洲通宝的霸权与隐忧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57章 币贯亚非:两洲通宝的霸权与隐忧(1 / 2)

明印学堂的孩子们用两洲通宝学算术时,摩加迪沙港的商人正用同一枚银币结算恒河织锦与非洲象牙的交易。林远站在京师的钱法堂里,看着新铸的通宝币模——背面除了龙纹,又加了行小字“通用于亚非”,嘴角泛起一丝笑意。锦衣卫刚送来密报:两洲通宝在印度的流通量已超过英国银币,连非洲内陆的部落首领,都开始用通宝储存财富。

通宝的扩张:从商站到部落

拉贾斯坦王公的库房里,堆满了两洲通宝。他用这些银币从商站换蒸汽织机、钢犁,再把织锦、香料卖给商盟,赚来更多通宝——库房的账簿上,“两洲通宝”四个字比“莫卧儿金币”出现的次数多了十倍。

非洲的马赛部落也迷上了通宝。郑明按林远的嘱咐,在非洲商站推出“通宝换牛”的生意:一枚银币能换一头牛,比用象牙交易更划算。部落首领们把通宝串成项链挂在脖子上,既显财富,又能随时用它买钢刀、换麦种。有个首领摸着通宝上的龙纹说:“这钱比贝壳结实,比黄金好用。”

更妙的是“跨洲通兑”。印度商人带着通宝去非洲,能直接换黄金;非洲部落用通宝去印度,能买织锦。商站的账房们发明了“汇率表”,每天根据香料、黄金的价格调整兑换比例,两洲通宝成了连接亚非贸易的“通用语言”。

林远让人把通宝的铸量提高了三成,却严令“成色不许降一分”。他对钱法堂的官员说:“这钱的分量,就是大明的信用——少一钱,失一分人心。”

英国的货币反击与失效

英国东印度公司急了。托马斯下令铸造“印度卢比”,强行规定“交易必须用卢比”,还派人在港口搜查两洲通宝,说要“防止外来货币扰乱市场”。

但印度商人不买账。卢比的银成色只有八成,通宝却是十足的纹银;用卢比买英国货要收“手续费”,用通宝在商站交易却能打折。有个商人被搜走了五十枚通宝,当晚就带着商盟的护卫队找上门,逼着英国兵还了钱——“商盟规矩”里写得明明白白:“私藏通宝者,商盟共讨之。”

法国商人见通宝实在好用,偷偷用玻璃镜换通宝,再去商站买钢器。托马斯发现后气得跳脚,却拦不住——连英国的印度雇佣军,都宁愿要通宝当军饷。有个雇佣军说:“拿着通宝能去商站换麦种,卢比只能换英国的发霉面包。”

商盟的金融雏形:从交易到借贷

随着通宝流通越来越广,赵成在商站开了“通宝钱庄”。土邦缺钱买蒸汽织机?可以用土地抵押,借通宝,秋收后用香料还;作坊想扩大规模?可以贷通宝买钢梭,赚了钱再还,利息比英国商站低一半。

拉贾斯坦的织锦作坊主阿米尔,就是靠钱庄贷的通宝,才添了五台蒸汽织机,现在成了恒河中游最大的织锦商。他在钱庄的账簿上按下手印时说:“大明的钱,不仅能花,还能生钱。”

钱庄甚至开始发行“钱票”——一张纸票能当十枚通宝用,上面印着商盟的印章和蒸汽织机的图案。印度人起初怕纸票没用,赵成就让人在商站、学堂、医馆都贴出告示:“钱票可随时换通宝,假一赔十。”

有个农民用一张钱票换了两斗麦种,回家后逢人就说:“这纸比黄金还顶用。”钱票的流通,让通宝的“无形影响力”又深了一层。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