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王守仁在美洲行省造的蒸汽船,因与京师船坞规格不一,零件无法通用,修一次要费数月。林远在信里说:“技术如语言,需有共通语法,否则鸡同鸭讲。”沈括据此推行“标准件制度”,让统理司铸造“样板零件”分发各地,凡工坊制品需与样板吻合,方可打上“合格”印记。
李冶的无线电工坊按新标准改良机器后,信号稳定性提升五成,美洲行省的同类机器果然能直接互通。他对工匠们说:“以前各搞一套,费时费料;现在按统理司的规矩来,事半功倍。”
更重要的是“资源统筹”:格物院研究“元能之石”缺铅罐,统理司立刻从非洲行省调运;机算总局需精密齿轮,统理司协调江南机造局专线生产。这种“按需调配”让研发效率提升数倍,老工匠们叹:“以前像散沙,现在被总署攥成了拳头。”
典籍校订:统一文脉,去芜存真
典籍校订司的校书坊里,《大明律》《医典》《方志》的定本正被誊抄。司官们手持“校订准则”:“凡律条与新政冲突者,依现行制修改”“医方需注明‘适用于某地域气候’”“方志需补‘海外行省沿革’”——这些准则确保天下典籍“同文、同规、同实”。
最费心力的是《大明一统志》的修订。旧志只记“两京十三省”,校订司按林远“疆域无内外”的主张,新增“美洲行省山川”“非洲治所风俗”等卷,附图全用格物院新绘的“经纬地图”,取代了过去的“意象画”。
万历皇帝翻看新志中“恒安堡商路图”,见标注精确到“某驿站距某城三十里”,又看“日本德川氏辖地”卷注明“铁器依赖大明输入”,笑道:“以前看志书如雾里看花,现在如在目前——这才是‘一统’的真意。”
校订后的典籍通过蒸汽印刷机大量刊行,江南书铺的《新刻医方考》《格物标准大全》成了畅销书。书生们说:“以前读书怕版本错,现在有校订司的红印,放心!”
轨辙既明:文教科苑的共振
岁末,文华总署呈上“统辖成效册”:天下学堂格物课普及率从三成升至七成;技术标准统一后,工坊废品率降四成;典籍定本让各地纠纷减少六成。万历皇帝将册子递给沈括,指着其中“美洲行省与京师电报互通成功”的记录说:“林远说‘统则有序,序则力生’,今日信然。”
沈括赴江南书斋时,将总署的“三司协作图”呈给林远。老人看着图上“文教司编格物教材,统理司提供案例,校订司审定内容”的闭环,咳嗽着说:“文教人之心,格物强之国,典籍传之世——三者统于一轨,大明的根才算扎稳了。”
他从枕下摸出《规制合编》的补页,上面写着:“统辖非为束缚,为防散乱;标准非为僵化,为求共通——如音律有谱,方能成乐章。”
离开时,沈括带回的补页被贴在总署大堂。窗外,国子监的学子们在读统一教材,格物院的机器按统一标准运转,书坊的典籍盖着统一红印——这些声音、节奏、文脉交织在一起,像一首规整而雄浑的乐章,奏响着一个王朝“统而不死,活而不乱”的新声。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