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又步入了正轨,为了技术攻坚,除了每周一次的高数课,林东升可以出来放风,会准时出现在教室里给新生们讲课。
多数时间,他都像其他的研究生和博士生一样,成天泡在计算机实验室里,连正常的学习都直接省略了,还是姚教授特批的。
用姚教授的话来说,以林东升现在的计算机水平,跑去上课简单就是在浪费时间,还有点膈应授课的老师。
林东升现在在清北大学集成电路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黄院士的研究团队中进行学习和研究,主要方向就是高精度模拟矩阵计算芯片的研发工作。
传统的数字芯片(CPU和GPU),都需要遵循数字化-计算-再存储的流程,也就是说,需要将数据从内存单元频繁搬运到计算单元,而计算单元的速度远快于内存的读写速度。
因此,处理器常常需要等待数据,算力会严重依赖芯片的处理速度,算力也无法充分发挥出来,也就形成了冯*诺依曼瓶颈和“内存墙”问题。
这个过程,耗能巨大且速度受限,AI计算和神经网络推理,90%以上的操作都是矩阵乘加运算,数据搬运也成为主要的性能表现和功耗瓶颈。
而研究团队构想的解决方案就是:既然AI计算的核心是矩阵乘法,而物理学定律天然就能完成乘加运算,为何不能尝试直接利用物理过程,来进行矩阵计算呢?这样就可以实现存算一体,直接将存储和计算融合在同一个物理操作中。
然而,计算机领域和数学领域有时就是如此不同,面对各种数学猜想或者难题,你很可能连思路都没有,更别说知道清楚的摸索方向了。
但计算机领域有时你是知道了解决的思路和前进的方向,但是,却找不到具体的操作手法或者操作工具。
林东升他们现在就是如此,每个人都在绞尽脑汁地思考和尝试着,却都没有具体的解决途径。
时间一天天过去,一晃就是一个月,大家虽然都很淡定,但林东升自己却很焦虑。
因为他们这个团队之中,有的研究了三年,有的研究了五年,就连目前这个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也是他们一点点摸索出来的。
天上从来不会掉馅饼,如果有,早就被西方那些国家捡回去珍藏起来了,连看都不会让你看一下,顶多让你闻闻味道。
与此同时,林东升暑假投出的困扰数学界几十年的“披萨问题”,也被他完美地证明了,发在了《数学年刊》上,再次引发了全球数学界的关注和热议。
甚至有传闻,以林东升目前的成长速度和他在数学方面的天赋以及成就,很可能会在30岁之前,获得数学界的最高奖项——菲尔兹奖。
虽然菲尔兹奖是全球数学界的最高荣誉之一,但获奖规则中明确要求,获奖者必须在当年元旦前未满40周岁,这一规定,也激励了无数年轻的数学家。
例如,丘成桐先生就曾因在几何分析领域的杰出成就,而在1982年获奖,当年33岁。
而在之前的2006年,31岁的陶哲轩先生也曾获得该奖。
据说,国际理论物理中心,也有意将拉马努金奖,授予给即将年满22岁的林东升先生,以表彰他在数学方面的卓越才华。
当然,这些暂时都属于谣言,林东升本人反正是没有收到任何相关的电话或者信件。
在林东升为了攻克AI算力忙得天昏地暗时,李太强负责的江城高端劈刀生产线,也顺利开工。
将一切理顺之后,李太强也及时将这边的情况,反馈给了林东升和钱明。
很快,他就从钱明的短信中,收到了一份初中同学的名单和基本信息,这些同学,都有意向在升浅科技江城分部实习和工作。
根据钱明提供的名单和联系方式,李太强又让人事和他们单独联系,很快就得到了几份更为细致的求职简历。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