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小罡要是没真本事,也不会让三位各领域的行家都青眼相加——
邵教授教他古籍里的数理根基,李教授传他天文测算的真功夫,张道长带他入门星象命理,连平日里舍不得外传的秘本,都愿意拿出来给他讲解,摆明了是想把毕生所学的衣钵传给他。
在场的孩子里,只有袁小罡不是靠家学传承入门的。
其余像江玑湖(江任泉的侄孙)、蒋守大(蒋大鸿长子)、蒋无逸(蒋大鸿次子)、杨兴升(杨邦庆孙子)、李成可(李多寿幼子)、廖山其(廖一洲幼子),全是打小浸在堪舆世家的氛围里,听着“寻龙点穴”“罗盘校准”的话长大的。
这群孩子年纪都小,最小的蒋无逸才五岁,性子也远不如袁小罡那般活泼机灵,只是乖乖坐在场地边的石阶上,小手攥着迷你罗盘,看着父祖们在空地里搬石头、摆磁石;
偶尔凑在一起小声议论两句“那块石头是不是歪了”“罗盘指针怎么偏了”,从不会像袁小罡那样,追着大人问出“阵法能不能套星宿”这种让人难答的新鲜问题。
另一边,李雷闪和朱慈烺坐在稍远的老槐树下,树荫把两人的影子叠在一块儿。
朱慈烺想起徐娘娘刚给自己添了个胖弟弟,嘴角就忍不住往上扬——
终于又有弟弟了!
如今皇家保育院都挂牌了,有医科院和太医院的人专门照料,他笃定弟弟一定能健健康康长大;
更让他开心的是,刘娘娘和袁娘娘再过三个月也要生产,父皇早就说过,只要保健法子跟得上,以后弟弟妹妹们都会平平安安、快快乐乐长大,在他心里,父皇的话就跟真理一样靠谱。
两人聊的话题,远比其他孩子聊的“阵法怎么摆”“罗盘怎么用”高深得多,竟是关于发电机的研究。
其实朱有建对发电机原理也只算一知半解,全凭着学生时代的模糊记忆给了个大方向:
磁石和电线相对旋转时,只要能“切割”磁能,就能激发出电子;
把电线两头接上电器,电流就能顺着线通起来。
至于该让磁石转还是电线转,他记不清了;
磁石的正负极该怎么搭配才能增强效果,更是毫无头绪,最后干脆给出个简单粗暴的方案——
要么掏空磁石中心,用铁棒绕满线圈穿进去;
要么把磁石做成粗粗的圆柱体,外面一圈圈裹上电线。
可就是这么个没多少细节的原理,却让研究室的人如获至宝,当天就组建了专门的研究工坊展开实验。
电池研究室、电报研究室、电线研究室三方更是立刻投入协作:
作为电池发明者的李雷闪,手头还在推进蓄电池的研究,如今也抽出身兼顾起发电机的攻关;
电报机发明者朱慈烺自然不愿落后,从线圈绕制到电路连接,全程都跟着凑手;
连物理科阳明学派那批原本研究光纤传导的格物研究员,也暂时放下手里的玻璃丝,主动抱着图纸加入发电机的研究队伍,想试试能不能用光纤监测电流变化。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