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二年开春,这四九城的天气是透着一股邪性,冬天雪下得勤,老人们都说瑞雪兆丰年,盼着来年光景能好点。但眼前的日子,却像是那化雪后的泥泞路,深一脚浅一脚,让人心里没底。
但摆在现实的就是大家什么都缺,工业卷成了大家最头疼的玩意儿。
1961年底正式发行,按职工工资比例发放,每20元工资配发1张(不同的地区和企业会有变化,这里按照20元一张),可购买纺织品、日用品、电子产品等数十类商品,最小使用单位为0.1张。
自1962年4月,北京市率先全面实行凭工业券购买消费品开始,河南紧随其后。
期间的几个月缓冲期,因为粮荒闹得,大家购买力并不大,大件商品本来就是有需求的时候才买。
等施行了政策之后,都傻眼了,想买自行车,差不多需要30张工业券,还有要一张自行车的指标劵,该花的钱也一分不少。。。。
据1973年统计,当时四九城每50个人有一张自行车劵指标。
别说自行车了,现在连买点像样的茶叶、瓶装酒、罐头,甚至好点的鸡鸭鱼肉,都得搭上几张工业券。
一个月挣六十块的普通工人,就算十个月不吃不喝不买任何日用品,才能攒够买自行车的券,还得祈祷天上掉下个指标券砸自己头上。于是,三转一响的结婚标配,在工业券实行后,反而成了更显身份的象征,因为这证明您家要么有能人,要么有积累。
拿自行车购买券举例,工厂、机关、学校等国有和集体单位会从上级主管部门获得极少量自行车购买指标。单位工会或行政部门会根据职工的工龄、家庭困难程度、通勤距离等因素进行民主评议,最终将指标分配给“最需要”的职工。也会当成奖励颁发给先进、劳动模范之类的优秀工作人员。
还有就是比较有意思的了,大的百货商店或五金公司会收到少量指标,通过公开摇号或抽签的方式向市民发放,就跟抽奖一样。
老实巴交的小老百姓,想通过正常途径弄张紧俏商品的购买券,难如登天。
一张购买劵在黑市上差不多相当于购买商品一半的价格,而且购买劵上标明了购买商品的品牌,你想买永久?结果厂里发了你一张飞鸽的券。。。。
工业券的计量单位也并不统一,有的地方用“张”,也有用“份”、“分”、“角”、“元”甚至“厘”的。还有专门发放给郊区农民的“农村购货券”,一般是按照向国家交售粮食、棉花、生猪等农副产品后,按价值或数量奖励一定数量的购货券,也会按农村家庭人口数量发放基本购货券。
眼瞅着快到六二年春节了,市面上依旧见不着多少肉腥。年前肉铺倒是开了三天,各个摊子门口排出去二里地,市场还没锁门呢,外面就已经排起了第二天买肉的队,9成9的人是乘兴而去,败兴而归。
这天晚上,熊光明在自己小屋假模假式地招呼哥几个:“哥几个,年根底下了,家里啥都缺吧?要不~~咱再去那个地方溜达一圈?”他挤眉弄眼,意思再明白不过。
傻柱第一个把脑袋摇得像拨浪鼓:“不去!打死也不去了!您就饶了我吧!去年那回我现在想起来还做噩梦呢!这辈子都不踏足那地界儿了!”
许大茂更是浑身一哆嗦,下意识地看了看自己的脚,仿佛那诡异的黄色还没褪干净,讪笑着说:“光明,我这~胆子小,您就别带我玩了。再说我这刚在青年团外围站稳脚跟,得注意影响不是?”
贾东旭一脸为难,搓着手:“光明,这事~我得回去跟我妈商量商量。”典型的妈宝男,毫无意外。
熊光明一脸恨铁不成钢:“得!有好事你们不跟我走是吧?一个个怂包蛋!光天!”
他扭头看向在一边跃跃欲试的刘光天:“光天,咱俩去呀?”
哥你就等会我,我回去找刘教员申请资金去!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