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一文钱买了碗最便宜的粗茶,挤在满是汗味和体味的流民、脚夫中间。茶寮里人声鼎沸:
*“听说了吗?曹孟德在兖州又打跑了股黄巾!势头猛得很!”
*“猛有啥用?跟袁本初比差远了!咱们冀州兵强马壮,粮草充足!”
*“哼,粮草充足?税都快收到十年后了!我家那点冬麦…唉!”
*“小声点!别让税吏听见!…不过说真的,袁公对咱们冀州本地士人,还是不如他那帮颍川老乡亲厚啊,你看县尊大人…”
*“公孙瓒?缩在易京当乌龟呢!不过听说他手下还有几千白马义从,凶得很!”
*“朝廷?嗨,小皇帝在长安,被李傕郭汜那两个西凉蛮子捏着,跟傀儡似的!啥时候是个头啊…”
*衙门口告示墙前,郑禹挤在人群中,看到:
*袁绍颁布的《安冀州令》重申赋税徭役。
*一张悬赏缉拿黑山贼小头目的告示。
*一张不起眼的、征集通晓水利或算学人才的布告(要求本地士绅作保)。
*还有几张豪强招募护院、佃户的私帖。
**唐婉在布店与水井边:**
*布店里,粗麻布和葛布价格尚可,但稍细的棉布(此时棉花种植未普及,应为麻葛混纺或劣质丝绸)价格惊人。盐价更是高得离谱。
*在井边,她帮一位洗衣的老妇人打了桶水,老妇人感激地和她攀谈起来:
*“闺女是逃难来的?可怜见的…想找活计?城里王大户家前阵子倒是招洗衣妇,不过要本地保人,工钱还克扣得厉害!”
*“东城外李家庄的李老爷,听说人还行,就是庄子离黑山贼出没的山口近了点,招佃户不容易。”
*“要说心善,还得是城西青莲庵的静慧师太,偶尔收留些孤寡妇人孩子,不过庵里也清苦…”
*“新鲜事?哦,前些天倒听人嚼舌头,说城南赵家沟有个后生,前些日子病得快死了,梦到个白胡子老神仙教他念咒画符,醒来就好了!还到处给人治病呢,也不知真假…”唐婉心中记下。
*她用一根漂亮的野鸡翎毛,从一个卖头绳的小姑娘那里换来了关于本地几家大户的更详细口碑信息。
**老黄在流民堆里:**
*他扮演的“寻亲老汉”惟妙惟肖,很快和几个同样寻亲无望的老流民聊到一起。
*“赵大郎?没听说过…魏郡这么大,难找啊老哥!”
*“想落脚?难啊!除非去北边山里,那边有几个废弃的炭窑,地方偏,官府懒得管,就是离黑山贼的地盘太近,提心吊胆的!”
*“南边二十里有个小河湾,荒地不少,前年发大水冲垮了堤,没人修,地也荒了。听说里正(村长)一直想招人垦荒修堤,但没人敢去,怕再来大水…”
*“小商队?有倒是有,往清河郡贩皮货的,隔三差五招脚夫,工钱还行,就是路上不太平!”
**刘辩在市场与书店:**
*粮行前人头攒动,粮价高企,怨声载道。他看到税吏拿着账簿和算筹(此时算盘未普及),在粮行里趾高气扬地核算着。
*牲畜交易冷清,牛马价格昂贵,显示农业生产恢复有限。
*在一个卖旧货的杂摊上,他惊喜地发现了一卷残缺的《魏郡地志》竹简和几片写有简单农谚的木牍!他毫不犹豫地用最后一点盐换了下来。
*没有专门的书店,但他看到一个代写书信的老秀才摊前,摆着几本破旧的《论语》和《孝经》抄本,显然不是他的目标。
午时,五人带着满身市井气息和搜集到的庞杂信息,陆续回到土地庙。
信息汇总,如同拼图:
***天下大势:**袁绍强盛但内部有矛盾(颍川系与本地士族),曹操在兖州崛起,公孙瓒困守,朝廷式微。袁曹关系尚在“蜜月期”,但底层已有微词。
***本地详情:**
***统治:**袁绍控制力强,赋税徭役沉重,民生艰难。
***豪强:**王大户(刻薄)、李家庄(偏远、近贼)、赵家沟(有“神迹”传闻)。
***机遇点:**
***鲁大:**铁匠铺招苦力(起点低);废弃水车(潜在技术展示点);本地锻造技术落后(技术优势)。
***落脚可能:**北山废弃炭窑(偏远危险);小河湾荒地(需修堤垦荒,有官方背书但风险高);青莲庵(临时庇护,资源少)。
***其他:**商队脚夫(临时收入,风险高);衙门口求水利\/算学人才(需作保,门槛高)。
***物价与民生:**粮盐价高,生存压力大。
***潜在伏笔:**城南赵家沟的“神仙托梦”治病传闻。
刘辩铺开那卷残缺的《魏郡地志》竹简,结合众人描述,手指点向地图上的两个点:“小河湾…北山炭窑…”他的目光锐利起来。落脚点的选择,将决定他们下一步的命运。是选择靠近官府、有荒地但需承担巨大工程风险的小河湾?还是选择偏远危险、但相对自由隐蔽的北山炭窑?亦或是…利用那“神仙托梦”的传闻,在赵家沟做点文章?
市井百态,信息如潮。筛选、判断、抉择,考验着这位流亡帝王的智慧。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