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日后,探索一号带着一身风尘,返航了。当船坞里传来熟悉的号角声时,赵宸第一时间赶到码头。
王老五跳下船,黝黑的脸上晒脱了一层皮,却咧着嘴笑,双手捧着一卷沉甸甸的羊皮纸:“大人!您看!”
展开的海图,虽然线条还略显粗糙,却清晰地记录了从兴元城到朝鲜半岛西海岸的航线:
标注了六座岛屿,其中三座有淡水,两座适合避风;
用不同颜色标出了水深区域,红色的危险区和黄色的浅滩一目了然;
记录了五处洋流转向点和对应的风向规律;
甚至标注了三韩部落的分布和可交易的物资(海参、铜矿、麻布)。
“这是……大同江入海口?”赵宸指着图上一处宽阔的水域,那里标注着“水深三丈,适合大船停泊”。
“是!”王老五兴奋地说,“那里的水流平稳,岸边还有个大部落,他们说愿意用铜矿换咱们的铁刀和盐!”
墨离凑过来看图,越看越心惊:“这图……竟能把大海画得像陆地一样清楚?连哪里有暗礁都标出来了!”
“这只是开始。”赵宸抚摸着海图上的墨迹,眼中闪烁着光芒,“秦砚,你们休息三日,然后带着第二队,沿着朝鲜半岛东海岸继续探索,争取画出到辰韩的航线。”
他转向墨离:“让格物院按这张海图,制作‘航海手册’——把风向、洋流、补给点都写清楚,配上简易的图示,让每个船长都能看懂。”
三日后,探索二号带着新的使命出发。而兴元城的工匠们,则根据海图上标注的“适合停泊处”,开始建造简易的“航标塔”——用石块砌成,高约三丈,顶端挂着油灯,夜间点亮,为过往船只指引方向。
当第二张海图(记录至辰韩)返回时,赵宸将两张海图拼接起来,一张覆盖辽东半岛至朝鲜半岛的初步海图初具雏形。图上的每一个标记,都凝聚着探索者的汗水与智慧。
“有了这海图,以后去三韩的船队,再也不用担心迷路和触礁了。”魏平看着海图,兴奋地说,“运铜矿的成本至少能降三成!”
赵宸却看着海图最东端的空白处,那里只标注了“未知海域,向东延伸”。
“东溟之外,还有更广阔的世界。”他轻声道,仿佛在对自己说,也仿佛在对整个兴元城说,“总有一天,我们的船,要驶过这片空白,去看看太阳升起的地方,有什么样的风景。”
海图初绘,不仅是航线的记录,更是兴元城“向海而生”的宣言。那些粗糙的线条背后,是格物之术对未知的探索,是一个文明借由海洋,向更广阔世界伸出的触角。
而这触角,才刚刚开始延伸。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