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08章 国号国旗(2 / 2)

月刊上仔细讲述了国旗的意义和象征之后,民间也陷入了沸腾之中,谁若是能画出代表大明的旗帜,直接名垂青史了。

半个月之后,凡是有点绘画本事的官员,以及民间的书生画师,都向朝廷提交了国旗的设计方案。

除去一些粗糙滥制的,最终被摆到文华殿会议室的,仅有三十多幅,其中一半以上都是以龙形为主。

龙作为华夏的图腾,用来做国旗似乎也最合适不过,但同时龙还代表着皇帝和皇权,在朱慈烺未来对大明的规划之中,皇权也要受到限制。

因此朱慈烺在内心中就否决了以龙作为国旗的方案,龙做代表皇帝的旗帜还可以,做国旗显然是不合适的。

在众多旗帜之中,朱慈烺的目光被一幅色彩鲜艳的国旗设计图案所吸引,这幅作品出自国子监一位名叫陆振国的福建籍生员之手。

红色旗帜的中央,是黄色日月构成的图腾,宛如一个明字,象征着光明与希望,而周围环绕的十二道光芒,如同太阳散发出的璀璨光辉,照亮了整个旗帜。

大明为火德,因此选用赤色作为底色,黄色则代表大地厚土,承载着万物的生机。

日月图案彰显着大明王朝的庄严与辉煌,十二道光芒不仅象征着十二时辰、十二个月,更对应着十二地支,寓意着国家周而复始、生生不息的繁荣昌盛。

在详细阐明这面旗帜的深刻意义后,内阁成员一致赞同将其作为大明的国旗,并传令全国,以此为国旗,振奋民心,凝聚国力。

有了国旗之后,朱慈烺还想具体一下大明的国号全称,于是提出以:“中华大明帝国”,为正式国号。

对于这个提议,异议倒不是太大,中华一词的概念,早在三国时期便被提了出来,古代华夏族多建都于黄河南北,以其在四方之中,因称之为中华,是汉族最初兴起的地方。

后各朝各代疆土渐广,凡所中原正统王朝统辖,皆称中华,亦称为中国,这个时代这两个词其实已经开始应用。

再者当年太祖朱元璋在南京起兵伐元,也以宋濂所起草的檄文中的:“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为纲领。

现在将中华一词加到国号之上,更能彰显大明的正统性,所以内阁经过简单讨论之后,一致通过。

随着《大明月刊》的紧急刊印,关于确定正式国号和国旗的消息迅速传遍大明王朝的每一处疆土,成为继出兵四川之后的又一轰动性新闻。

朝廷颁布严令,要求全国所有州府城池的城墙上,以及各级衙门乃至皇宫的正中央,都必须高高竖起旗杆,悬挂起象征着大明威严的国旗。

对于任何损毁或侮辱国旗的行为,朝廷将依法严惩不贷,肇事者将被论罪下狱。

南京承天门外的广场上,一座由汉白玉精心雕琢而成的旗台拔地而起,旗台中央矗立着一根巨大的旗杆。

在国旗制作完成的星期一,朱慈烺身着朝服,率领百官勋贵,并邀请城中百姓共同见证第一次升旗仪式。

由于尚未制定国歌,朱慈烺命令钟鼓司演奏一曲庄严激昂的曲子,在几万人的瞩目下,大明的日月红旗于承天门之外徐徐升起,随风飘扬。

朱慈烺下令,国旗每天日出而升,日落而降,百姓皆可前往承天门外观礼,对此由锦衣卫的大汉将军,专门成立了一个护旗司。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