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月末。
两京之间彻底安稳后,全军收束,开启全力对抗安贼。
安庆绪兵败后,受到两方夹击,在亲兵的护卫下,由阿史那承庆和安守忠率军护送,一路血流成河,逃往河北老巢。他一边征兵,一边防范猜忌着史思明。
对史思明来说,安禄山才是大树,而安庆绪不过是树叶上一颗露珠,晨起之后转瞬即逝。
史思明不愿陪葬,索性吞掉了安庆绪的五千余人。
七娘在长安得到消息,倒也坐得稳。
“如今军中分为两派,以郭子仪为首的温和派主张继续剿灭中原战场的安庆绪残军,招安史思明;而高适为首的激进派则认为史思明奸猾狡诈,不能留作日后大患,应当全力击败。”李白摇了摇葫芦里的酒,觉着今日口分所剩不多,只好憋住酒瘾,问道,“如今两边吵得都快打起来了,你倒是拿个主意啊!”
七娘见师父好好遵守着饮酒规定,弯唇笑道:“拿什么主意。我贪心,就不能既要又要吗?”
李白眼皮一跳,觉着这孩子没憋好事。
“什么意思?”
“假意招安史思明呗。他不是儿子多嘛,七个儿子一人发一个节度使,赶出去赴任。没等他们走到地方,安庆绪残部剿灭,我就该收拾他们阿耶了。”
李白:“……”
这主意一出来,高适和郭子仪他们都拍手叫好,底下的人自然也都没有意见了。
十月初,安庆绪残部尽数剿灭,中原战场安定,江淮各地的百姓富商将提到嗓子眼的心又安放回去。
史思明如今占据七郡六十余城,坐镇魏州(河北邯郸大名县),手下还有八万大军。这段日子,他眼见安庆绪人马尽灭,生怕下一个就轮到自己,索性提前降而复叛。
然而,七娘早就令朔方节度使郭子仪、河东节度使李光弼、北庭节度使李嗣业等九大节度使将河北道重重包围,二十万唐军齐聚,只等着史思明反了的那一刻。
从前,李亨学了他阿耶李隆基,为了帝王的制衡之术,总是叫郭子仪、李光弼同时出征,却不给他们总领兵权的权力,还要加派“观军容宣慰处置使”来拿捏他们。
从前,宦官鱼朝恩出任天子特使,被七娘打晕了,麻袋一套关起来。
后来打仗事多,那人饿了两日,竟就死了。
七娘知晓这些宦官的害处,也知晓军情紧急,容不得不懂军务的人插手。她思索再三,便点了郭子仪为讨伐安贼的元帅,代她掌军。
郭子仪与七娘接触不深,没想到李唐两代帝王都不愿交付的信任,竟这般轻易得到了。
当年他以武举出任长安城左卫长时,七娘还只是个跟在李白身后的小丫头片子;
如今,女娃娃长大了,成了骁勇善战、谋略出众的一国脊梁啊。
军中再无任何阻力与障碍。
十二月末,正值一场寒冬大雪史思明与大燕朝进入了最后的时刻。恒阳节度使张忠志、邺郡节度使薛嵩、燕京留守李怀仙等人纷纷降唐,史思明众叛亲离,在唐军追击下,自刎于冰封万里的河岸边。
大雪将尸身冻得邦邦硬。
正月中,史思明的首级被传回京师,长子史朝义等七人也被押送回京,等候发落。
一时间普天同庆,百姓皆知,历时尽两年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
安贼叛乱告终,对于叛逆者的清算却还没有结束。
二月,以伪宰相陈希烈为首的三百多名附逆官员被押送回长安。七娘坐在大明宫内,望见了这里头有勋旧子孙,有朝之重臣,还有旧相识——王维。
经历过当年的天子出逃,而今,朝中已经没有几个人会对这些叛逆者喊打喊杀。
七娘觉着这种转变十分有趣。
她仔细考量后,对李豫道:“当年两京沦陷,天子西逃,臣子们这才各自自寻出路去了。说到底,他们都是先被抛下放弃的那一个,如今再折回来论罪处置,难道要连先皇的罪一同论定吗?”
当今世家根深,士族尚大,臣对君的“忠”可不是毫无下限的。
君背叛了臣,臣自然可以另寻出路。
他们没有以身殉国的义务。
李豫明白七娘的意思。大乱初歇,谁也不想在这时候逼急了世家,再乱一场。
大唐需要的是休养生息,重新稳定繁荣。
“就依姑母所言,对陷伪者从宽定罪,依据其对百姓的所作所为,分为……六等定罪,未曾谋人钱财性命者,只处以五杖警示,如何?”
七娘点头应下,眼神看向王维,到底还是开口:“王摩诘不会为害。”
李豫读过王维的诗,也清楚家国沦陷实在不能怪在这样一个文人头上。点头道:“有姑母作保,自然要放人。”
七娘又问:“陛下可认得杜甫?”
她担心杜二甫也在这些人之中。
李豫不好意思道:“姑母放心,杜甫并未陷入伪逆,只是先前一直被关在狱中,后来听闻他从长安辗转去往川蜀一带,离乱中写下了‘三吏三别’。朕也是读了他的诗,才知民间如今疾苦啊。”
“说起来,安贼平叛后,杜甫又写了一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福禄,将诗板呈上来!”
七娘接过小宦官手中诗板,擡眸看去,忽然就禁不住湿了眼眶——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他生平快诗,果然还是那个杜二甫啊!
*
宝应二年,初春。
积雪消融,乍暖还寒时候。
众人对将要换皇帝的事情都彼此心照不宣,只等着七娘拿定日子。然而,叫满朝文武谁也没想到的是,去年被李辅国逼迫仓促登基的李豫,竟然在七娘的授意下,将皇位传给了长子李适。
李适是沈珍珠所出的嫡子,今年才三岁,小名岧郎,是个只知道吃喝撒娇的爱哭鬼。
苕郎最崇拜的人就是七娘了,每回见她,都激动地要跪下磕头认师父。七娘避开几回后,这小子就学会了迂回,改去跪李白了,还一口一个“师祖”地喊着。
就是这么个孩子,如今要做大唐的皇帝?
朝臣们觉着实在离谱,纷纷上书请奏时,李豫又下发了一道圣旨——
“以李乐央仍为天策府上将军,加封镇国长公主,掌府兵,兼任天下兵马大元帅;郭子仪为中书令,李光弼为兵部尚书,李泌为中书侍郎……此四人为辅国重臣,可尽托天下事,辅佐幼主……”
李豫的旨意是早就写好的,等朝臣们察觉过来,他早就带着皇后沈氏离开长安,前往东都行宫,躲避纷争去了。
世家权贵们咬牙切齿。
说的什么屁话,听着是四大辅臣,可谁不知道其余三个都听李乐央的,那天下事还不都是她说了算!
干脆别封什么镇国长公主了,直接改叫摄政王得了!
世家勋贵们抱怨归抱怨,谁也不会真的说什么。这时候,李乐央能甘心只做个幕后的摄政王,而不是直接登基,迁都洛阳,改国号武周,他们就该偷着乐了。
大伙儿心中清楚,长公主这是为了天下大定,做出让步了。
那他们世家也得退一步才是。
仲春时节,三岁半的苕郎终于如愿牵着七娘的手,摇摇晃晃登上了大宝。
是年,改元为建中元年。
新皇登基,长公主等四大辅臣把持朝政辅佐幼主,一众功臣封爵封将,连王维也做了个尚书右丞。杜甫、张九龄、贺知章等人都相继奔赴长安,说是“瞧瞧热闹”,实则是来给七娘撑腰的。
张九龄上了年纪,在西南待过数年之后,身体大不如前,今岁更是染了咳疾,能来一趟属实不易。
贺知章牵着小毛驴,笑道:“昔年为李林甫构陷,草草离京,没成想与九龄还能再见。”
张九龄咳了一阵,也笑:“的确难得啊,老夫已经是有今日没明日的人了。贺监,能饮一杯无?”
贺知章挽起袖子大笑:“自当舍命陪君子。七娘、李十二白、高三十五、杜二甫……你等可敢一叙?”
众人相视大笑,仿佛回到了昔年在长安西市,煮酒论英雄的时候。
七娘侧目,看一眼追在身后半步的宁斐,迈步开道:“有何不可?今日咱们就不醉不归,贺阿翁,您仔细可别被卡在井口了。”
这话一出,一帮人全都畅笑起来。
贺知章的小毛驴也跟着兴奋地叫唤了两声。
春风拂面,温柔又多情。
他们重新相聚在长安,而这百废待兴的大唐,正等着一群志趣相投、有血有肉的人重新引领着,走向新的繁荣。
长安城,他们回来了。
【正文完】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