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零读书网>言情>被内娱封杀后,我成了好莱坞大导> 第199章 华语科幻,从现在开始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99章 华语科幻,从现在开始(2 / 2)

而他往往喜欢将自已看过的小说,改编成电影。

像是《妻妾成群》,就是改编成了《大红灯笼高高挂》,获得威尼斯银狮奖。

《万家诉讼》改编成《秋菊打官司》,获得威尼斯金狮奖。

除此之外,张一谋还有很多电影,都是来源于小说改编。

不过,方元此刻给他讲的这部《乡村教师》,他还真没看过。

简单论述了一下小说剧情,方元继续道:“《乡村教师》算是软科幻与硬科幻的混合体,不过叙事上还是以软科幻的框架为主,我觉得这个故事的主题很适合由你来操刀。”

很多人其实不太能理解软科幻和硬科幻的区别。

其实这两者之间,并无明确界限,也不是黑白分明。

很多科幻作品,往往都会体现出软硬二象性。

硬科幻,常常是以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等“硬科学”为基础,强调技术细节的合理性和科学逻辑的严密性。

故事通常围绕科技发明或科学猜想展开,情节推进依赖技术本身。

软科幻,则是侧重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人文学科,科技设定常作为背景或隐喻工具,而非故事核心,科学细节可能简化或模糊处理。

一般来说,软科幻都比较关注人性、伦理或社会问题,比如《沙丘》通过封建星际社会探讨权力与生态。

还有《星球大战》这样的太空歌剧,也属于软科幻。

甚至《盗梦空间》、《降临》,同样是软科幻。

但你要说,软科幻中完全没有硬科幻吗?硬科幻中完全没有软科幻吗?

那是不可能的。

比如《黑客帝国》,既有赛博朋克技术细节,又探讨虚拟与现实哲学。

科幻的核心其实是,硬科幻“以科为骨”,软科幻“以幻为翼”。

两者并无高下之分,只是视角不同。

前者探索科技的可能性,后者反思科技对人类的影响。

《乡村教师》的科幻类别,就不能单纯从“硬科幻”和“软科幻”来划分。

小说中推动情节的核心是牛顿力学三定律。

还有碳基与硅基文明的星际战争、奇点炸弹、恒星隔离带等设定,涉及天文学和物理学概念。

但故事的核心矛盾并非科技本身,而是乡村教师的奉献精神与人类文明的脆弱性。

科学逻辑服务于人文表达,物理定律成为连接两个世界的纽带,而非纯粹的技术展示。

这种“硬设定、软内核”的叙事策略,大刘运用得十分熟练。

所以,像某些人的硬科幻、软科幻之争,真没什么道理。

科幻科幻,本质是“以幻喻实”。

当然,纯粹的“硬科幻”也不是没有,但肯定没多少人会喜欢。

在方元看来,《乡村教师》很合适张一谋。

而且成本也不高,除了少部分刻画宇宙高级文明的情节,大部分内容都是在一个偏远贫穷落后的小山村。

“以小见大”的叙事结构,堪称精妙。

微观的乡村教室与宏观的星际战争形成强烈对比,很适合改编成电影!

原时空,方元一直都想不通,为什么能把《乡村教师》这么好的故事题材,给弄成《疯狂的外星人》这么一部喜剧片?

没错,《疯狂的外星人》其实是《乡村教师》改编而来,至少电影字幕上是这么说的。

但两者之间,完全看不到半点关联。

《乡村教师》最精髓的内核在电影中连个影子都看不到。

不过现在,《乡村教师》的版权在方元手里。

同时,他也找到了最合适的导演人选。

“张导,你觉得这个故事怎么样?有兴趣执导吗?”方元笑着问道。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