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零读书网>网游>帝台归鸾(重生)> 第137章 凤鸾玉辂迎帝后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37章 凤鸾玉辂迎帝后(2 / 2)

同年,大赦天下。

-

之所以选择在此时宣布大婚的消息,是陆廷渊和姜澂鱼商量后的决定。

一则,此时的姜家需要一个显赫的皇后之位,来重续家族的荣耀。

二则,念及孟氏与姜绍沉浸在丧子之痛中,姜澂鱼想要借筹办大婚之事让他们忙起来,借此冲缓家里悲伤的气氛。

三则,苍州七万叛军及之前投降叛军的处置问题着实令朝野上下头疼。如若将这些叛军全都按谋反罪论处,一是杀业过重,二是若杀了他们,抚东节度使区也一时招不起那么多兵来。

俗话说法不责众,只能借帝后大婚大赦天下的由头,将这些人遣送回抚东。

有事做的时候,人才不会乱想。姜澂鱼自己也是这样,好友和兄长接连离世,她又何尝不悲痛。

可望着尚还懵懂的小阿弃,她萌生出了一个想法,特别强烈的想法。

“父亲,母亲,待与陛下大婚之后,我想将阿弃带到宫中亲自抚养,不知您二老可同意?”

孟氏和姜绍二人对视一眼,担忧道:

“你们才新婚,陛下如何能答应让你分出这么多精力,去抚养一个大臣之女?”

姜澂鱼笑了笑,宽慰道:

“陛下已经同意了,他说,阿弃当年被遗弃在官道上,也是他作为皇帝的失职,不能令幼有所养,才会有贫者弃子于荒野。况且,阿兄和阿嫂,都是于国有功之人,阿弃作为他们的养女,陛下愿意给她公主之荣。”

二人一听这话,多少有些惊讶,不过最终也没再出言反对。

确实,跟着这位即将成为皇后的女儿,对阿弃来说,或许才是最好的选择。

此时便暂定下了。

大婚之日越来越近,姜家上下都忙了起来,根本没空伤春悲秋。

姜澂鱼还记挂着开办女塾的事。

选址倒是好选,既是未来皇后要办女塾,各级官员全都大开方便之门,将女塾选址直接定在了国子监对面,似乎有要同国子监男弟子同台竞技的意味。

至于营建,工匠们办事效率也是相当地惊人,不过四个月时间,女塾便营建完工。

姜澂鱼亲自给女塾提了字,就叫“玉藻书院”。

玉藻乃天子冠冕垂挂玉饰,有十二旒。敢用“玉藻”为名,也只有皇后敢如此了。

不过,要聘请哪些师傅前来讲学,倒是一大难题。

姜澂鱼在纸上悄悄拟了一份名单:平西侯府的长嫂可以来教琴艺,宣平侯夫人可以教香艺,银烛则适合教礼仪,舅母沈氏可以教书法……

塾师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书院的教学成果,琴棋书画这些还好,最让人头疼的是讲经的夫子。

论经史子集的研读深度,还是男夫子要好一些,可又有哪个德高望重的夫子,愿意来她这女塾给女学生讲学呢?

她心里还真是犯起了难。

陆廷渊拿过她写好的纸张,幽怨道:

“阿妤,你能不能理理我?我怎么觉得,你比我这个皇帝还要忙呢?”

姜澂鱼抿着嘴笑了笑,嗔道:

“你别打岔,快还给我……塾师人选我都快愁死了,你还在这添乱……还不如阿辞懂事,阿辞都知道不能来扰我。”

陆廷渊却不管这一套,从书桌对面探过头来,非要她亲一下才肯罢休。

见状,姜澂鱼只得在他侧脸上蜻蜓点水般亲了一下。

这几日姜澂鱼都是歇在福安宫中。

因为本朝开国以来,皇后俱为新帝登基大典之时,由潜邸之妻册立为后,因此只有册立礼而未经帝后大婚流程。

是以姜澂鱼会是本朝第一个过九重宫门与帝大婚的皇后,故而礼部因为筹办大婚事宜频频被召入宫,可谓是当下最忙的官署了。

宫里上下亦是忙得不可开交,要定凤冠、绣制大婚礼服,还有各项大婚所用物品,都要经皇帝逐一过目后决定。

陆廷渊哪里有功夫应付这些,虽有静太妃从旁帮衬,但有些事还需征求姜澂鱼的意见。

再者,静太妃也有意将统管六宫之权让渡给姜澂鱼,于是陆廷渊索性将人接来了宫中。

这不,二人才说了来那个句话,就有尚服局的宫人前来询问未来皇后婚鞋上的珠子是用南境盛产的南珠,还是西域所进献的流光珠。

林尚服介绍道:“这南珠个大,用作装饰最是气派,流光珠虽个头小些,色泽和亮度却比南珠要强,娘娘您看更中意哪种?”

姜澂鱼拿过两种珠子,仔细看了看。

“我觉得流光珠要好一些,只是用在鞋上,是不是有些太过奢侈了?”

她扭头去问陆廷渊,却见后者一直盯着自己看。

被这么盯着,姜澂鱼多少有些不自在,于是悄悄扯了扯他的袖子,又暗嗔了他一眼。

后者这才回过神来,勾了勾唇,小声同她道:

“不管是南珠还是流光珠,也不及朕眼前这颗明珠。”

声音虽小,可在场的几位宫人都听到了,闻言都不由得抿着嘴暗笑。

姜澂鱼又睨了他一眼。

“……你快住嘴吧,酸死了。”

而后将两颗珠子递给林尚服,“就用流光珠吧。”

林尚服接过珠子,得到肯定答案后便带着宫人退了出去。

-

时间很快来到大婚这一日。

帝后大婚礼制与民间大差不差,都需过六礼,惟皇帝无亲迎一项,皆是遣使持节奉迎。

这日,作为亲迎正使的是翰林院大学士方弘文,副使则是礼部尚书郑循,二人一早便来到荣国公府。

此时,姜澂鱼早已化好大妆,姜绍和孟氏亦是穿着朝服和命妇礼服,等候在一旁。

此外在场的还有许多熟识,打眼望去,宣平侯夫妇、舅舅一家、银烛和卓杨,还有昌平她们几个全都来了,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喜气。

不过姜澂鱼心里却稍有些失落,此前已经给小舅舅一家寄过家书,回信只说是要看外祖母身体状况如何,能不能到场观礼他们也说不准。

今日人还没来,姜澂鱼心想,或许他们是不来了。

没成想这念头刚一出现,就听外面传来一道欣喜之声。

“澂鱼,你快出来看看,是谁来了——”

说这话的是姜问筠,能在此刻还如此随心所欲大声唤皇后名字的,也就只有他了。

姜澂鱼心猛得一跳,似有所感般连忙出了门去。

只见小舅舅孟柏搀着钟老夫人正颤颤巍巍朝正堂走来。

姜澂鱼眼里的泪意一下便忍不住了,她快跑一步上前,扑进了钟老夫人怀里。

“外祖母——”

小舅舅孟柏在一旁解释道:

“我们七月底出发了,只是路上走走停停的,不敢走快了,本来昨日就到了的,但天色已晚,城门也已经关闭,我们便先歇在了城外,一早等城门开了,我们这才往府里赶。”

钟老夫人一脸慈爱地看向姜澂鱼,笑眯眯道:

“小鱼,外祖母来看你成婚了,高不高兴?”

姜澂鱼又哭又笑。

“高兴,我高兴。”

她都不敢去想,一路上他们都遭遇了怎样的周折,才能不远千里、一路辗转来到玉京。

孟氏和姜绍见状也忙上前迎道:“母亲快进屋坐下歇歇——”

说着便扶钟老夫人进了屋。

秋屏在一旁小声劝道:“娘娘,快别哭了,婢子又要重新给您施妆了。”

姜澂鱼这才擦了擦泪,今日帝后大婚,玉京成千上万的人会在街道两旁观礼,可万不能哭花了妆容。

她要做美美的新娘。

等众人重新回到堂间后,礼官这才高声唱道:

“女官以九龙四凤祎衣及十二钿花钗凤冠进皇后。”

闻言,梁宫令便带领女官手捧锦盒鱼贯而入。

待姜澂鱼换好祎衣及凤冠,又重新施了妆出了门来,内官已将仪仗陈于中堂前,设女乐于堂下。

这时,礼官再次高声唱道:

“奉制册后,遣使持节奉册宝,行奉迎礼。”

其实此前陆廷渊便已将册封圣旨和中宫大印交给她了,现在不过是又收上去重新过一遍礼数。

方大学士上前一步,展开手中圣旨高声念道:

“朕惟乾坤德合、式隆化育之功。内外治成、聿懋雍和之用。太师姜绍之女姜澂鱼,毓出名门,德才兼行,宜昭女教于六宫,正母仪于万国。今特遣使奉以金册金宝立尔为皇后,以承九庙之祀,以端表率之原,以重母仪之托。钦哉。”

姜澂鱼接过册封圣旨和大印,将其交给青黛和绛朱二人暂管,

此举也意味着,她二人此后便是中宫的最能说得上话的一等女官。

二人跪受接过册宝。

而后便是拜别父母。

姜澂鱼面向姜绍和孟氏二人叩拜完,眼泪已是有了泪光。

姜绍深深看了她一眼,例行告诫道:“戒之敬之,夙夜无违。”

孟氏亦是强忍住泪水,同样例行告诫道:“勉之敬之,夙夜无违。”

而后姜澂鱼起身,哽咽着喊了声:“爹,娘——”

娶新妇和嫁女儿到底是不同,姜绍和孟氏夫妇二人被这一声叫得几欲落泪,各自强忍住了,松开女儿的手,催道:

“快些去吧,别误了吉时。”

姜澂鱼这才转身,礼官又唱道:“请皇后升舆。”

登上舆车后,舆车便径直朝承天门驶去。此时,皇后卤簿车辂也早已等候在承天门外。

帝后大婚可是盛事,因此几乎全玉京的人都来了街上,追随着舆车一路朝承天门而去。

香车盈街,十里红妆,万人空巷,盛况非常。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陆廷渊并没有在太极殿等着她,而是亲自来了承天门口接她。

他笑着朝她伸出手,“大臣们说朕去你家亲迎不合礼数,朕便只能来这里接你。”

姜澂鱼掩在却面扇后的嘴角微微勾起,而后将手放到他的掌心,听他又对自己说道:

“得卿为妻,此生无换。”

她亦轻声答道:“白头之约,永不相负。”

二人相视一笑。

而前方,是向她大开的九重宫门。

——这是独属于皇后的礼遇。

可不同以往的是,她知道,在他们的车辂驶过之后,宫门不会在她身后关闭。

因为陆廷渊对她说过,这座宫城从不是为了困锁她,而是为了迎接她。

百世缘,今世欢。

羁鸟旧林,池鱼故渊;执手共赴,无限江山。

-

《昭宗实录》载:

干宁五年八月二十七日,帝后大婚,仪制如常,惟帝亲迎后于承天门外。

是日,帝后共乘玉辂,同诣太庙、世庙,并于太极殿赐宴群臣。

次日,六尚女官、各监局内官内使及外命妇依次行见皇后礼。

次月,帝念及太子年幼,故令太子迁居栖鸾宫,养于皇后膝下,又封已故永宁公姜问渠之女为公主,赐国姓,定号荣安,一应规制,皆如嫡公主之仪。

自此,坤位正,四海一,治世之风,由此始焉。

(正文完)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没有了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