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认为燕军已败,京师不可无良将。
于是,他下旨把你调回了京师,这么一来,淮北的何福,平安,孤军奋战,被燕军给打败了。
当时,如果朱允炆没把你调回去的话,燕军就不可能取胜。”朱允熥说。
徐辉祖眼神暗淡:“皇上还是太年轻了,犯下了几个致命的错误。
首先,他没有听齐泰的话,齐泰建议他,要削藩的话,必须先除燕王的藩,因为燕王在所有的藩王之中,实力是最强的。
只要把燕王的藩给削了,其他碌碌之辈都不在话下,
他却听从了黄子澄错误的建议。
黄子澄说,燕王抗击北元,立有大功,削之无名。
周王和其他藩王在先帝的时候就犯下了很多的过错,削之有名,
黄子澄认为周王是朱棣的亲兄弟,削了周王的藩,也就等于砍去了朱棣的左膀右臂,殊不知这样一来,打草惊蛇。
朱棣有了充分的准备。
他犯下的第二个错误是用人不当,
他任命张昺,谢贵和张信三人前往北平。
张昺为布政使,谢贵和张信为都指挥使司。
他就忘记了张信乃是朱棣的旧部,而且,张信一直不忘旧主,和朱棣的关系非常好。
到了关键时刻,张信投降了朱棣,这对于朝廷来说,损失巨大。
第三个致命的错误就是他任用那个饭桶李景隆。
李景隆只会夸夸其谈和历史上的赵括,纸上谈兵差不了多少。
他哪里有什么作战经验呢?
可是,朱允炆却用李景隆替代了耿炳文。
虽然耿炳文年纪大了点儿,但是,毕竟是老将,作战经验丰富,老成持重啊。
这是朱允炆最大的错误!”
朱允熥听了,认为徐辉祖说得有道理呀。
“还有,朱允炆不应该把朱高炽、朱高煦和朱高燧兄弟三人释放回北平的,如果朱高炽、朱高煦和朱高燧三人在朱允炆的掌握之中,朱棣就是发动靖难之役,他也要有所顾忌。
朱棣原本有四个儿子,幼子早夭了,那么,只有这三个儿子,
难道说他能不顾及他这三个儿子的性命吗?
朱允炆却天真地听信了黄子澄的建议,说什么这样可以麻痹朱棣,简直荒唐至极。”
朱允熥双手抱着胸前,静静地听着。
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徐辉祖看得很清楚,本来朱允炆是占据着绝对的优势,他作为帝王,号令天下,征讨朱棣名正而言顺,没想到一手好牌被他打得稀巴烂。
朱允熥有感而发:“自古以来,人才都是最重要的,往往会因一人而兴,也可能因一人而亡,
倘若朱允炆任命你为主将的话,又怎么会有此败呢?”
徐辉祖摇头苦笑:“你说错了,他是不会任命我做主将的。”
“为什么?”朱允熥不由地问道。
“道理很简单,因为我的姐姐徐妙云嫁给了朱棣,我与朱棣是亲戚关系,
朱允炆怎么能放心把大军交到我的手上呢?
他宁愿把军队交给李景隆,随他怎么去败,他放心!
可是,我就不同了。
那一次,他之所以把我从前线调回来,还不是因为黄子澄等小人在他的面前搬弄是非吗?
说什么我的功劳太大了,功高震主,又说什么倘若我与燕军联合,朝廷岂不是要颠覆了?”
朱允熥重重地点了点头,缓缓道:
“自古以来,都不缺少人才,缺少的是使用人才的君主。
作为帝王要能容得下他人才行,要能宽容手下那些原文官武将的缺点,要允许别人在某些方面比自己强,没有这样的心胸,是很难驾驭人才的。
就拿战国时期的魏国来说,魏国是最新崛起的,在魏文侯的治理下,
他重用了翟黄、乐毅、西门豹、子夏和李悝等人,任用李悝实行变法。
使魏国最先强大了起来,成为最强大的国家。
甚至有称霸中原的趋势。
可是,到了魏国后期,魏国虽然人才很多,可是君主却容不了他。
他们是魏国的人才,可是,他们在魏国不但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反而被迫害,
比如说,孙膑乃是军事奇才,却受了膑刑。
孙膑在魏国待不下去了,逃到了齐国,却受到了齐王的重用。
后来,他指挥了马陵之战,桂林之战。
范雎在魏国因为才华出众遭人妒忌,平白无故被人打断了肋骨,扔进了茅房,被那些人在他的身上撒尿,受尽了凌辱,差点儿死了。
后来,范雎逃到了秦国,受到了秦王的礼遇和重用。
范雎为秦王提出了远交进攻的策略,从那以后秦国就有了自己的战略路线,得一寸土地就是一寸,致使秦国越来越强大。
商鞅也是如此。
他在魏国得不到重用,也逃到了秦国,受到了秦孝公的重用。
秦孝公实行商鞅变法,秦国才逐渐强大了起来。
如果秦国没有这些人才,又怎么可能那么强大,统一六国呢?
魏国因为流失的人才太多,一代不如一代,最终被秦国所灭。
如果魏王能够重用那些人才的话,又怎么可能会是那样的结局呢?
别的不说,就拿项羽来说也是如此。
项羽的武艺那是没的说,力能扛顶,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可是,他缺乏使用人才的肚量。
韩信乃军事奇才,在他的麾下只不过做了一名执戟郎。
韩信曾经对刘邦说过,说项羽把刻好的将印拐角都摸平了,也舍不得发给手下的那些将士。
项羽只有范增一个主要谋士,却不能用。
范增在中国历史上也是赫赫有名,足智多谋!
正因为有了范增,项羽始终占据着上风和主动,
可是,项羽却中了陈平的离间之计,居然对范增起了疑心。
那老头子如何能受得了此等侮辱?
他一气之下离开了项羽,返回老家。
他越想越气,在途中,背疮复发,死了。
钟离昧是项羽手下的头等大将,
他的功劳和黥布差不了多少。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