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接着说:“舅舅,你终于想开了,能够投降父皇了,此乃朝廷之福啊。”
徐辉祖把手挥了挥:“高煦,你说错了,我没有向你的父皇投降。
我临来之时和你父皇说得清楚,我到这里来抗击北元,并非投降你父皇,而是,为大明朝廷效力。
我再和你说清楚一点,我这里说的大明,是指朱允炆的大明。”
听徐辉祖这么一说,朱高煦的脸上是一阵红一阵白。
他心想你一直就看不起我,闹了半天,你不是投降我父皇了,你还是在为朱允炆效力啊。
徐辉祖正色说道:“朱高煦,我和你说清楚,我带来的1万骑兵,只听命于朱允熥,不听命于你,你不要随意地指挥,到时候将士们不听你的命令,反而尴尬。”
“这——。”朱高煦的脸色越发难看。
徐辉祖说到这里,从怀里拿出了朱棣下的旨意。
朱高煦把那封圣旨接在手里,打开观看,圣旨上果然是这么写的。
他心想父皇你可真是糊涂,朱允熥是千夫长,怎么能指挥万人骑兵呢?
而我是北平的主将,为什么,这支军队不能听命于我呢?
朱高煦心里本来还想着把这1万骑兵调进城中,供自己指挥。
这样一来,自己的实力大增啊。
可是,没想到却是这样的结果。
但是,当着朱允熥和徐辉组的面,他也不便说些什么,
何况有父皇的旨意在。
朱高煦尴尬地笑了笑,道:“舅舅,无论你是听我的,还是听兄长的,都是一回事儿,咱们反正都是对抗北元。”
“你给我闭嘴,以后不要喊我舅舅,我没有你这样的外甥。”徐辉祖说话,丝毫不留情面。
朱高煦被搞得很没有面子。
要知道中国人最讲究面子,朱高煦现在是北平的主将,二十出头,也不是小孩子了。
朱允熥赶紧在中间圆场:“徐将军,高煦,你们也有很长时间没见面了,谈一些开心的事儿啊,不好吗?”
“说什么开心的事儿,上次我和他见面之时,那不是在浦子口吗?
我和你二舅常升奋力抵抗,眼看北军就要被咱们击退了,就是朱高煦这小子率兵赶到了。
因为寡不敌众,最终,我和你二舅没有挡得住他们。”
朱高煦听徐辉祖提到了浦子口之战,脸上也是一红。
毕竟舅外甥到战场上相见,并不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呀。
这让朱高煦想起,那一次,他之所以奋勇杀敌,是因为朱棣向他承诺,“世子多病,汝当自勉之。”
换句话说,如果朱高炽有什么不测的话,他朱高煦就要成为世子了,将来就是太子。
所以,他那一次特别拼命,没想到的是好不容易把京师给打下来了,父王登基做了皇帝,却再也不提那件事儿了。
朱高旭对徐辉祖说:“要不你把你的军队调到北平城内驻扎吧。”
徐辉祖摆了摆手:“不,我在这里挺好。”
朱高煦见徐辉祖执意不愿意把军队调入北平城中,也不便强求。
徐辉祖看着朱高旭说:“我听说前两天北元的军队来攻击朱允熥,你却袖手旁观,可有此事啊?”
朱允熥接过话茬:“没有这回事儿,刚刚高煦已经和我解释过了。”
“你不用替他掩饰,高煦,你可听清楚了,朱允熥是来帮你抗击北元的。
那么,如果这边再有难的话,你要及时发兵支援,不可袖手旁观呀。”
朱高煦听了,暗气暗憋,心想自己到底是哪里得罪了徐辉祖,为什么他对自己有这么大的成见?
徐辉祖是自己的舅舅,不帮自己,却帮着朱允熥说话。
朱高煦想到此处:“我已经派朱能来了呀。”
徐辉祖主冷笑了一声,问道:“朱能到底是你派来的,还是人家自己要来的呢?”
“这——。”朱高煦心想那一次,如果依我的话,根本就不会派兵前来,那是朱能背着我不知道来的,
但是,现在他不能这么说。
朱高煦勉强挤出一丝笑容:“你说哪里话来?
自然是我派朱能前来助阵的。”
你派他来,就对了。
元军5万人马,朱允熥只有1000人,如何能抵挡得了?”
朱允熥抬头看了看天,道:“眼看到中午了,高煦,你就在这边吃饭吧。”
朱高煦见常茂在旁边也是怒目而视。
他心想我憋了一肚子鸟气,我哪里还有心情吃饭?
于是,他说:“兄长,不必了。北平城里还有很多的事情需要处理,你们在一起吃吧,我就先回去了。”
朱高煦说完,骑上马带着手下人等返回北平去了。
徐辉祖看着朱高煦离去的背影,叹息了一声:“当初,诸葛亮说魏延有反骨,久后必反,当时有很多人都不相信,最后,魏延果然反了。
我看朱高旭也差不多呀,他凶悍无赖。
他不但会反朝廷,还会反他爹。
我一生阅人无数,从来没有看走眼的。
朱允炆之所以丢失大明江山,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当初没把朱高煦给铲除。
那一次,朱棣派朱高炽,朱高煦和朱高燧兄弟三人到京师去祭奠你皇爷爷,那是多好的机会呀。
当时,我就劝说朱允炆把朱高煦给除掉,
可是,无论我怎么劝说,他都不听。
终于,他还是把朱高炽,朱高煦和朱高燧兄弟三人释放回北平了。
等到后来,朱高煦率领北军大杀四方之时,
朱允炆肠子都悔青了,
说什么悔不听当初我说的话。
可是,这世上是没有卖后悔药的。”
朱允熥见徐辉祖能够忠于朱允炆,大义灭亲,也十分钦佩。
这不是谁都能做得到的,徐增寿的做法和他就是恰恰相反,
徐增寿倒向朱棣的怀抱,
他向朱棣通风报信,被朱允炆发现了,被朱允炆斩杀了。
徐辉祖和徐增寿是亲兄弟,可是,兄弟俩性情却完全不一样。
说起来,这件事呢,也不能完全怪朱允炆,还有那个黄子澄也是迂腐透顶,他说什么那会儿应该麻痹朱棣,
朱棣派自己三个儿子来祭奠老朱,以尽孝道,如果朝廷扣留了他三个儿子,就等于彻底和朱棣撕破了脸,所以,黄子澄觉得时机不太适合。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