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零读书网>网游>永乐大帝> 第5章 凤逝星沉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章 凤逝星沉(2 / 2)

他颤抖着拆开信,只看了几行,就踉跄着后退一步,手中的清单散落一地。“妹妹……”他声音嘶哑,泪水夺眶而出。纵使他因建文旧事,多年来对朱棣心存芥蒂,可兄妹之情血浓于水,更何况是他最疼爱的妹妹。

徐辉祖立刻赶往天顺朝皇宫,求见朱允炆。朱允炆虽与朱棣为敌,却也知晓徐辉祖与徐妙云的兄妹情谊,更明白此刻阻拦,只会失了人心。“徐将军,节哀。”他叹了口气,“你且回去奔丧,天顺朝的事,我会暂托他人。”

徐辉祖谢过朱允炆,当天就带着随从登船,渡海北归。船行得飞快,他站在甲板上,望着茫茫大海,脑海里全是妹妹小时候的模样——梳着羊角辫,跟在他身后喊“大哥”,说长大了要嫁个能保家卫国的英雄。如今,妹妹做到了,可他们兄妹,却再也见不到了。

半个月后,徐辉祖抵达北京。昔日的魏国公府早已被朱棣修缮一新,等候着他的归来。走进府中,他看到徐增寿正站在庭院里,还有穿着皇贵妃服饰的徐妙锦——多年未见,妹妹们都变了,可那份血脉亲情,却从未淡去。

“大哥。”徐妙锦迎上来,声音哽咽。

徐辉祖看着她,又看了看徐增寿,眼眶再次发红。三人走进内堂,拜祭过徐妙云的灵位后,摒退左右,终于能卸下所有伪装,互诉衷肠。

“妙云这一生,太苦了。”徐辉祖坐在椅子上,老泪纵横,“她为陛下操劳,为徐家操心,连临终前,都在想着让我回来,想着让妙锦稳住后宫……是我这做大哥的,这些年固执己见,没能好好陪她。”

徐增寿拍了拍他的肩膀:“大哥,过去的事就别说了。妙云也不希望看到我们兄弟生分。陛下这些年,也一直记着你的好,知道你在印度不易。”

徐妙锦握着徐辉祖的手:“大哥,姐姐临终前说,她最大的心愿,就是我们兄妹和睦,就是大明安稳。如今陛下有意立我为后,可我总怕……怕辜负姐姐,怕天下人议论。”

徐辉祖看着妹妹,郑重地说:“这是妙云的心愿,也是为了徐家,为了大明。大哥支持你。等我见过陛下,就帮你说句话。”

兄妹三人的谈话,像一道暖流,融化了多年的隔阂。政治上的分歧,在至亲逝去的悲伤面前,显得如此微不足道。

几乎在徐辉祖抵京的同时,横跨太平洋的定期补给船,也将丧报送至美洲西海岸的“汉王藩府”。朱高煦正在城外视察新筑的城池,听到母亲离世的消息,这个以勇武甚至粗豪着称的汉子,当场就红了眼眶,随后蹲在地上,失声痛哭。

他立刻下令:“藩府上下,素服百日!在临海山顶建祭坛,本王要亲自遥祭母亲!”

三日后,祭坛建成。朱高煦穿着素色官服,带着朱高燧和藩府文武,站在祭坛前,面向西方大明的方向。祭文是他亲手写的,字里行间满是思念与愧疚:“儿臣远在重洋,未能侍奉母亲左右,如今母亲仙逝,儿臣却不能亲至灵前尽孝,实为不孝!”

焚烧祭文的青烟袅袅升起,朱高煦挺直胸膛,对众人沉声道:“母后临终前,还惦记着我等在美洲的开拓,嘱我等不可因私废公!如今,本王已拥精兵万余,拓地三千里,筑城七座,引华夏农耕、工技至此,百姓蕃息,虽比不得大明本土,却也有了一国雏形——我等未负母亲‘开枝散叶’之望!”

随后,他亲笔写下奏表,派人快马加鞭送回大明。奏表中,除了汇报美洲的基业,还特意提到:“儿臣等远在海外,听闻母亲遗愿,盼陛下立姨母为后。姨母贤淑,必能稳住后宫,儿臣等虽远,亦能安心。恳请父皇节哀,早正名分,以安天下人心。”

朱高煦的奏表与徐辉祖的归来,像两块关键的拼图,补齐了朱棣最后的顾虑。海外藩王的拥护,让立后之事有了宗室支持;徐辉祖的态度,则意味着旧臣势力的和解——这两件事,让立后之举从“皇家私事”,变成了“稳固帝国”的必然选择。

国丧期满,朱棣选定吉日,在紫禁城举行册后大典。徐妙锦身着皇后祎衣,头戴凤冠,一步步走上太和殿的台阶。百官跪地朝拜,山呼“皇后千岁”,声音震彻宫殿。朱棣站在宝座旁,看着她,眼中既有对徐妙云的追思,也有对徐妙锦的承诺。

典礼结束后,朱棣独自来到天寿山的帝陵工地。秋风萧瑟,吹起他的衣角,玄宫的轮廓已初具规模,工匠们正在有条不紊地施工。他走到玄宫前,轻声低语,仿佛在与沉睡的徐妙云对话:

“妙云,你看,妙锦已成了大明的皇后,后宫安稳,高炽在东宫处理政务井井有条,高煦、高燧在美洲开拓得很好,连辉祖也回来了……大明很好,孩子们都在各自的路上,朝着你期望的方向走。”

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温柔:“等将来,我们三个在这里团聚,我再跟你好好说,这大明的盛世,还有我们的孩子们,都长成了什么样。”

风穿过山谷,带着泥土的气息,仿佛是徐妙云的回应。朱棣站了许久,直到夕阳西下,才转身离去——他知道,悲伤不能停留,帝国的巨轮,还要继续向前,驶向更广阔的未来。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