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那会儿,边沐所在院系开着一门关于中医传统文化方面的选修课,没几个学分,同学们普遍不感兴趣,课堂上多数都不走心,除了七八个女同学认真做着笔记,其他同学大都在开着各种小差。
考查课,课后交几份作业,最后写一篇像样的论文学分也就到手了。
成绩评定之前,其他同学只要传阅一下那几位认真听课的女同学的课堂笔记,上网补充一下相关逻辑节点,这门课也就算过了。
边沐当时也无心记笔记,主讲老师是位瘦弱的老先生,副教授,个子也就一米七的样子,眼神亮亮的,还有一两年就退休了,系里安排这种最轻省的课让老先生代应该算是一种照顾。
钱小通等人私下里顶瞧不上这位老师,说他都临近退休了,连个正高职称都没混上,过两年正式退休了,上其它地方代课都不一定有人请,最多也就待在家里逛逛公园、接接孙子、摆弄摆弄花花草草什么的。
边沐不像钱小通他们那么势利,该听他还是能听进去一些的。
这种考查课没有正式教材,主讲老师自己出版了三本相关论题的读本,其中一本算是有点学术价值,32开本,页码也最多,边沐记得应该有120多万字,厚厚的一本装帧得还挺讲究,带点专著的性质,售价还挺贵。另外两本就是简易科普读物了,大开本,薄的那本40多万字,印刷有些粗糙,不过,售价便宜,边沐记得也就30多块钱的样子,厚点的那本可能有个80多万字的样子,装帧就讲究多了,还配有彩色挂图,售价应该在70块钱左右。
同学们当时都在瞎传,如果对某一门功课不大感兴趣,平时也不想用功,那你就上任课老师家求购几本他们最钟意的代表性学术专著,最终成绩可能不会很高,但是,老师肯定不会让你挂科。
钱小通他们几个还真信那个,逢课必买,上人家老师家的时候还显得特虚心向学的样子。等回到宿舍,往书架上随手一扔,连目录都懒得翻阅一下。
边沐觉着这种说法犹如三岁孩童般胡言乱语,哪个大学老师要是指望自己代的学生购买自己出的书过日子,岂不是早就饿死了?!
不过,钱小通带回来的书边沐是每册必看,如果质量过差,边沐最多眼过一遍,那也得从头看到尾。为此,钱小通时不时还笑话边沐几句,说那种专业书都是互相抄的,说不定草稿大纲还是某位老师手底下的博士、硕士编纂的,能有多少营养?!
边沐懒得搭理他,依旧耐心地读完一本又一本。
这位老师也不例外,三本书都摆在课桌一角,买不买全由学生们自己定夺,老爷子从来不主动兜售,有那比较好学且家境比较殷实女同学主动上前询问,老爷子才会简单地介绍一下自己是出于什么初衷出的那本书。
绝大多数大学生还是非常明理的,大家认定一条:甭管各位老师出的书质量如何,将来一出校门,你想看了再上哪儿买去?!这辈子也就这一次机会了,就算内容多少有些尴尬,毕竟也是老师们精心编著的,大不了权当大学时代的就学纪念好了。
边沐注意到,班上同学八成以上三册都买了,当然了,兴许有些同学也挺同情老先生的,年近退休一直没能评上正高,遗憾呐!买本老先生的书也算安慰一下吧。
每一本边沐都认真翻阅过,说实话,书的质量很一般化,理论建树什么的真谈不上多少。
当时,边沐从目录条陈上已经察觉到老先生对于传统中医文化的理解有些零零散散的,其中一些边沐认为非常重要的逻辑环节全都是缺失的,整本书读下来,其中一些特别重要的逻辑连带关系几乎都是一笔带过,边沐也没多想,反正将来行医也未必用得上。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