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前提。
苏河早有对策,语气沉稳:
“娘娘放心,百姓造反,多是因为朝廷不作为,吃不饱饭、穿不暖衣,走投无路才会反。如今大明有红薯这等高产作物,来年就能收获,百姓的温饱问题能解决大半。”
“百姓吃饱了,就会想让日子过得更好,朝廷若给他们一个盼头,让他们知道后代未必只能当农民,能走出乡村、读书、做工、从军,为大明效力的同时改变命运,谁还会造反?”
“混账!”朱元璋终于忍不住开口,“按你说的,人人都想往高处爬,那田谁来种?军队的粮食从哪来?这些你想过吗?”
这也是朱标、朱棣等人的疑惑。
百姓都离开田地,大明的根基岂不是要塌?
苏河却笑了,反问朱元璋:
“陛下,您可知如今民间十亩地需要多少人打理?”
不等朱元璋开口,朱标率先回答:
“四人。一个人管三亩地已是极限,十亩地需四人共同打理,才能保证收成,还不算太累。”
朱元璋闻言,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
朱标能体恤民情,这是他最欣慰的事。
“标儿说得对。”朱元璋点头,“一人管三亩地已算超负荷,十亩地四人,刚好够一家子生活。”
“可陛下知道,后世一个人能管多少亩地吗?”苏河环视众人,缓缓伸出一根手指。
朱棣眼睛一亮,抢先开口:“十五亩?”
朱橚也不甘示弱:“五十亩!肯定是五十亩!”
两人都想讨朱元璋开心,却没想到苏河摇了摇头:
“一千亩!后世一个人,能管一千亩地!”
“这还只是保守估计。臣听说有些地方,一人管上万亩地都有可能,只是臣未曾亲眼见过。”
“一派胡言!”朱元璋猛地拍桌,“一千亩地多大?一个人怎么可能管得过来?你是想骗咱?”
“陛下,臣不敢欺瞒。”苏河神色严肃,“您之所以觉得不可能,是因为您不知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真正含义。”
“后世有改良的铁犁、普及的水车,还有专门的育种技术提高亩产。更有农时历法精准指导耕种,甚至有简单的机械辅助……有了这些,一人管千亩并非虚言。”
这话一出,殿内鸦雀无声。
朱元璋、马皇后、朱标等人都瞪大了眼睛,仿佛听到了天方夜谭。
可苏河的神色太过认真,由不得他们不信。
马皇后最先回过神,眼中闪过一丝精光:
“这么说,开放民智不仅不会让田地荒芜,反而能让粮食产量更高?”
“正是!”苏河点头,“百姓走出田地,一部分人研究农技、制造农具,一部分人读书理政、发展工商,一部分人从军戍边,各司其职,大明才能真正强盛!”
朱元璋皱着眉,沉默良久。
他虽觉得这事不可思议,可苏河之前说的红薯、军改之法都一一应验,由不得他不重视。
马皇后见状,当即拍板:
“好!开放民智、推进军改、筹备北伐,这三件事就这么定了!标儿、棣儿,军改之事你们多费心;重八,国库、粮草之事你亲自盯着;苏河,农技、民智之事就交给你!”
“咱们君臣同心,定要让大明千秋万代!”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