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佛只要朱元璋开口,他们便能说出千般赞语。
朱元璋看着这满殿马屁,眼中闪过一丝玩味。
却也不戳破,只摆了摆手:
“罢了,大明能有今日,也离不开众卿的努力。今日朕心情好,退朝后,尔等各自去户部领取第十五个月的俸禄,算作年赏。”
“臣等谢陛下恩典!”
群臣闻言,纷纷叩首,感动得险些落泪。
“行了,别在这装模作样。”
朱元璋不耐烦地挥挥手:
“有这功夫,不如多查几个贪官、多办几件实事。”
说罢,他将目光转向朱标:
“标儿,先前你提的经济特区,如今筹备得如何了?”
朱标连忙起身,将手中的计划书呈上:
“启禀父皇,特区规划已详细写在书中,请父皇过目。”
随着他的示意,内侍将印刷好的计划书分发给众臣。
建城之事需群臣协作,自然要让众人知晓详情。
众臣接过计划书,纷纷翻阅。
太和殿内,群臣捧着经济特区的计划书,皆面露惊色。
大明已有上千座城池,如今要凭空再建一座,所需人力物力怕是天文数字。
有人暗忖借此机会邀功,也有人盘算着从中谋利,各怀心思。
朱元璋端坐龙椅,目光扫过众臣,并未直言己见,只沉声道:
“诸位对太子的提议,可有见解?”
后排小臣皆低头噤声。
前排的右丞相汪广洋却率先出列,躬身朗声道:
“启禀陛下,太子此计实乃兴邦良策!如今大明境内新出的肥皂、酒精、改良农具,虽惠及百姓,却因私坊滥造,品质良莠不齐,百姓想买好物,既要花重金,还得费心挑选。如今设经济特区,以工代赈招募难民,待工坊与屋舍建成,再留难民为工、赐其居所,如此‘以工养民、以民建城’,实乃千古妙计!”
汪广洋这番话,倒是发自肺腑。
他虽与胡惟庸同属淮西集团,却比胡惟庸多了几分真才实学。
早年随朱元璋打天下时,便以理政之才闻名,若不是胡惟庸背后有李善长撑腰,这左右丞相之位,谁能坐稳还未可知。
此刻见计划书条理清晰,他当即看出朱标的治国之才,也真心赞叹这以工代赈的巧思。
古往今来,赈灾多是免费发粮,却易养出惰性。
而“干一日活、得一餐饭、挣一文钱”,既解了难民温饱,又能筑城兴业,远比单纯施粥高明。
有汪广洋带头,其余大臣也纷纷附和,或赞太子远见,或表愿效犬马之劳。
朱元璋见群臣无异议,颔首道:
“既如此,特区计划今日便着手推行。户部尚书杨国干何在?”
人群中,一位身着绯色官袍的官员应声出列。
正是户部尚书杨国干。
他年近五十,鬓角已染霜,却身姿挺拔,手中象牙笏板握得紧实。
明朝户部尚书为正二品,掌天下户籍、田地、赋税,是六部中最实权的职位之一,杨国干能坐在此位,全凭多年兢兢业业。
“臣在!”
“即日起,你率户部十四司官员赶赴广东,择一处靠海且平坦之地,辅佐太子筹建新城。”朱元璋语气斩钉截铁。
那户部十四司,分管全国十三布政使司与京师,各司官员皆熟悉地方风土,由他们选址,再合适不过。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