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零读书网>网游>朱棣:我家老四,在搞工业革命?> 第216章 杨荣上疏,西洋商路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16章 杨荣上疏,西洋商路(2 / 2)

不过这些是原本历程中发生的,与此刻的朱棣没啥关系,毕竟,原本历程中,此时大明朝可谓穷得叮当响。

朱棣干了大半辈子的事业,临老了想要整肃朝纲,却发现朝纲已经崩坏,要想整顿朝纲,就只有先让朝廷停摆。

可因为常年的战争,导致大明朝廷没有停摆的资格,必须要硬着头皮运转起来,才能稳定大明的局面。

而现在就不同了,不说朝廷税收保持稳定,光是外来贸易资金,就已经足够维持朝廷的运转。

须知,现在的西洋贸易可不像是之前,以往贸易全部靠着郑和下西洋,一去就是两三年,交易还不是主要任务。

现在,在海禁开放之后,大明朝的对外贸易已经越来越频繁,自从去年商路打开之后,一到冬天,每隔月余,就会有大量船只西进,趁着东北季风前往西方。

而朝廷也没有停止官方贸易,在王景弘的建议下,大明商贸远航公司,在印度筹建了一个转运公司,号为东印度公司。

这个公司的任务,就是负责大明朝的货物中转,以一个中间商的生态位,帮助将来自大明朝的货物转卖给西方商人。

因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崛起,有相当一部分东欧商人已经开始跨越波斯进入印度经商。

这一部分通过陆地交易的方式,将大明朝的货物转运到阿拉伯以及往北的东欧地区售卖。

至于另一部分商人,就是来自地中海的西欧商人,这些商人大多通过海船越过地中海,将商船停靠在地中海边缘。

随后再进入波斯境内,求购各地商品,以往最多交易的货物大多来自波斯南边的北非地区,主要交易物也是珍珠与各种农产品。

而自从大明商船靠岸之后,来自东方陶瓷、茶叶、布匹获得了西方商人的青睐,他们将一切收购到的商品经过地中海,又转卖至西欧各国。

所以现在大明朝实际上已经建立了三条商路,一条从大明松江、泉州、广州等各处口岸出发前往印度。

一条从印度的陆地出发,经过阿拉伯地区,转至西亚与东欧地区,一条经过海路,越过印度洋,直接抵达波斯南部。

这三条商路缩短了商品的转运距离,虽然也减少利润,却增加商品流动的速度,大量来自西方的黄金和白银正在输入大明朝。

这一项收入,每年可以给大明朝廷提供将近八百万贯的收入,加上海关各种商税,总收入在上千万贯之多。

换而言之,朱棣现在即便不发宝钞,不增加税收,也足够维持大明朝眼下变法和军事上的消耗。

有了这些进项之后,朝廷是不是稳定,也就不是特别重要了,即便一年半载收不上税,也不会出现过多问题。

这让朱棣有了腾开手整顿官场的余力,在杨荣金幼孜上奏之后,朱棣就将奏疏发往内阁,让六部官员给上一个说法。

六部主官见此,无奈只得认罪,随后又开始内部清查,意图通过清除一些官员来进行六部的变革。

于是,同一件事导致了两个不同的结果,此事,也让朱棣定下了内阁吸纳入委员会的决心。

而在他的会见之下,内阁阁臣这才知道原来在他们不知情的状况下,皇家内部早已经开始了自我革新。

面对此状,解缙等一众阁臣皆是高呼朱棣圣明,朱椿和朱橚则是惊讶于朱棣的决心和魄力,惊讶之中,他们又是欣喜。

因为这至少证明,在朱棣心中,他们两兄弟不是啥外人,一时间自是感激涕零,无法言表。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