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小时之后,高翔脑袋有些发蒙的从机房中走出。
他找到吴言:“老板,这......这机房是......是......是咱们公司的?”
高翔感觉自己脑子已经不够用了。
三个小时,短短的三小时已经彻底颠覆他对特效制作的认知。
那种恐怖的渲染速度和精度,以及目前市面上完全没出现过的渲染技术,告诉他这是外星科技对方也会相信。
“当然,这是我花费重金组建的特效机房,专门为我公司以后的特效大片搭建,是我们的秘密武器,好莱坞的那群人还以为我们国内技术落后。
我偏不信邪,就是要证明我们的特效技术丝毫不输他们,甚至是远远的超越。
高翔,这样的后期特效机房如果我交给你管理,你有信心做的更好吗?”
吴言开口询问。
高翔脸色一正,他当然有信心:“保证完成任务!”
此刻起,高翔有种预感,中国特效电影的天要变了。
招聘到高翔这么个人才吴言也是感到颇为欣慰。
以后将特效的事交给高翔吴言也会放心不少。
......
转眼,《一出好戏:导演请就位》的决赛录制时间就到了,这是整档综艺最后一次录制。
“未来”这个命题,给了四强团队广阔无垠的想象空间,但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20-25分钟的微电影体量,意味着需要更完整的剧本、更复杂的人物和更精良的制作。
文木野的初步想法是聚焦于“机器人情感”与“人类孤独”的软科幻主题。
故事梗概设定在一个高度发达的未来:人们可以通过高科技与逝去的亲人进行某种形式的“数字重逢”。
热巴饰演的女儿,无法走出母亲(高媛媛饰)去世的阴影,选择使用这项技术,与一个基于母亲生前数据生成的虚拟形象重逢。
这个数字人无限接近真实,甚至能“成长”,但终究是程序。
故事的核心冲突在于女儿沉溺于虚拟慰藉与现实生活脱节,以及最终如何面对“它终究不是母亲”的真相,完成真正的告别与成长。
这个创意情感内核强大,极具现实反思意义,但也极度依赖表演和氛围营造。
高媛媛再次展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在技术团队调试间隙,她拉着热巴反复研磨剧本,深入探讨角色在每个阶段的心理状态。
“热巴,你要记住,你面对的不是一个冰冷的数字人,在你眼里,她就是母亲。
你的爱、你的依赖、你的怀疑、你的痛苦,都要是真的。”
她甚至提出了一些细微的剧本调整,让数字人母亲的行为模式出现一些不易察觉的“非人性化”破绽,增加戏剧张力。
其他三组也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保密工作做到极致,但零星的消息还是透了出来。
陈默组选择技术流,他们构建了一个炫目无比的赛博朋克都市,讲述一个关于“记忆移植”与“身份认知”的硬核科幻故事,视觉奇观堪称炸裂。陈默对画面的苛求到了变态的程度。
张大磊组,他们反其道而行之,做了一个“反乌托邦”式的近未来故事。聚焦底层小人物在科技垄断下的挣扎与温情,叙事扎实,表演生活化,情感冲击力极强。
而那位意外杀入决赛的独立导演发挥其纪录片优势,做了一个近乎预言式的作品。
探讨生物科技失控后的伦理困境,风格冷峻犀利,思想深度惊人,充满了对社会未来的忧思。
四部作品,四种截然不同的“未来”,代表了四种创作理念和美学追求。
决赛尚未开始,硝烟味已弥漫整个摄影棚。
文木野组的拍摄到了第七天,进展似乎不太理想。
一场关键戏,热巴饰演的女儿在崩溃边缘,与数字人母亲发生激烈争执,需要在一个长镜头内完成复杂的情绪爆发和技术走位。
一次又一次的失败。
热巴因连续的高强度情绪投入和不断NG而身心俱疲,在一次失败后终于崩溃,蹲在角落失声痛哭,不断说着“对不起”。
高媛媛默默走过去,递给她一张纸巾,没有安慰,只是平静地说:“哭完了,就站起来。你是演员,这是你的战场。记住这种感觉,把它用到戏里。”
文木野压力大到极点,双眼通红,所有人中他的压力最大。
就在这时,吴言到棚内。
安静地看了一次失败的拍摄回放。
然后,他走到文木野身边,低声说:“技术是为故事服务的,不要被技术奴役。简化调度,相信你的演员。有时候,最直接的表演,比最复杂的技术更能打动人。”
这番话点醒了文木野。他立刻与技术团队开会,简化了部分过于复杂场景互动,将镜头更多地对准演员的脸和眼睛。
再次开拍。灯光亮起,虚拟屏上呈现出流光溢彩却冰冷疏离的未来家居。
热巴深吸一口气,眼神变得空洞而偏执。高媛媛站在对面,表情完美却缺乏温度。
争吵爆发。热巴的情绪如决堤洪水,从压抑的质问到歇斯底里的哭喊,每一个字都砸在观众心上。
高媛媛的回应则精准地游走在“近乎真人”和“细微非人”的诡异感之间,那种温柔的、程序化的“理解”反而更令人心碎。
一条过!
最后的几天,团队士气大振,势如破竹地完成了剩余拍摄。后期剪辑,文木野摒弃了所有花哨的技巧,让叙事紧紧围绕人物情感,节奏张弛有度。
决赛之夜,如同电影界的奥斯卡。
巨大的演播厅被布置成颁奖礼现场,业内众多和搜弧交好的资本、媒体、影评人受邀出席。
四位导师坐在最前排,神情严肃中带着期待。
四部微电影将依次放映,随后由四位导师、专业评审团(由知名制片人、影评人组成)和现场观众共同投票,决出最终冠军。
首先放映的是黑马导演组的《净土》。冷峻的镜头语言,压抑的氛围,对科技伦理的深刻拷问让人不寒而栗,思想性极高,但观影体验略显沉重。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