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片结束后,中影和搜弧这两大巨头开动了全部的宣传机器。
与《流浪地球》那种铺天盖地、展示奇观的宣传策略不同,《我不是药神》的宣发更加精准,侧重于“口碑”和“社会共鸣”。
前期点映策略至关重要。在正式公映前一周,片方在全国主要城市安排了数轮大规模点映,目标观众不仅包括影评人、媒体,更覆盖了医生、律师、大学生、普通白领等广泛群体,甚至特意邀请了一些罕见病患者团体和医疗公益组织。
首映日当晚,零点场。
汉江市中心最大的IMAX影厅里座无虚席。人群出奇地安静,不像往常看商业大片那样充满爆米花的咀嚼声和兴奋的窃窃私语,空气中弥漫着一种近乎庄严的期待。
灯光暗下,龙标出现。
电影的前半段,程勇的窘迫和市井智慧还偶尔引发几声压抑的轻笑。
但随着剧情深入,笑声彻底消失了。当吕受益拖着病体,怯生生地邀请程勇“吃个橘子”时,一种不祥的预感开始笼罩影厅。
第一个情感爆破点,发生在吕受益的病房外。
镜头牢牢对准了走廊里程勇和吕受益妻子的脸。
门内传来吕受益无法忍受的、非人的惨嚎,一声声撞击着所有人的耳膜和心脏。
吕受益妻子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只有一种被巨大痛苦反复碾压后的麻木,她甚至没有流泪,只是那双空洞的眼睛,比任何哭泣都更让人心碎。
程勇坐在她旁边,脸上的肌肉抽搐着,那惨叫声让他坐立难安,眼神里充满了恐惧、同情和无处发泄的焦躁。
影厅里开始响起第一波清晰的抽泣声,主要是女性观众。有人悄悄抬手抹眼泪。
但这只是预热。
真正的“洪水决堤”,是在吕受益死后。
程勇去医院探望,吕受益虚弱地对他笑,说:“吃个橘子吧。”然后镜头切换,夜深人静,吕受益最后一次慈爱地凝视着婴儿床上熟睡的妻儿,然后决绝地……
画面没有直接表现,但所有人都明白了。
紧接着,是吕受益的葬礼。
程勇来了,他看到吕受益生前用过的橘子散落一旁,已经干瘪。
他坐在密密麻麻的白血病人中间,听着台上的人念悼词,目光扫过一张张绝望而麻木的脸。
此时,电影插曲《生如夏花》低沉而悲怆的旋律响起:
“我是这耀眼的瞬间,是划过天边的刹那火焰……”
“我在这里啊,就在这里啊……”
“惊鸿一般短暂,如夏花一样绚烂……”
歌声中,是吕受益生前那些短暂的快乐时光闪回:他怯懦地笑着,吃着橘子,看着儿子,眼里有光……与此刻冰冷的葬礼形成残酷对比。
影厅里,哭声再也无法抑制。
不是一个人两个人,而是成片地、集体性地爆发。
抽纸巾的声音“唰唰”作响,压抑的呜咽声、擤鼻涕声此起彼伏。
坐在第三排的一个大学生模样的男生,低下头,肩膀剧烈地耸动。他旁边的情侣,女孩早已泪流满面,把头深深埋进男友的怀里。
就连后排几个看起来像社会老油条的男人,也沉默地红着眼眶,狠狠抹着脸。
然而,全片最极致的情绪渲染,出现在影片结尾。
程勇最终被捕,被判刑。押送他的囚车缓缓驶出法院。道路两旁,寂静无声,却站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白血病人。他们密密麻麻,如同沉默的森林。
他们没有人呼喊,没有人举牌,只是默默地、一个接一个地,摘下了自己的口罩。
露出他们或苍白、或浮肿、或带着病容的脸。
用这种无声的方式,向这位“药神”表达最高的敬意和最后的送别。
警察曹斌对司机说:“开慢一点。”
程勇坐在车内,看着窗外那一张张陌生的、为他送行的面孔,泪流满面。
他在人群中仿佛看到了吕受益和黄毛,他们对他笑着,没有病痛,一如最初。
整个IMAX影厅,陷入了一种绝对的、令人窒息的沉默。
只有电影配乐《只要平凡》在缓缓流淌,以及无处不在的、极力压抑却依然清晰的啜泣声。
巨大的银幕上,每一张病人的脸都清晰无比,那种肃穆的、源自生命最底层感激与悲怆的力量,像一只无形的手,扼住了所有人的喉咙,让人无法呼吸,唯有眼泪不受控制地奔涌。
灯亮了。
字幕开始滚动。
没有人动。
没有人说话。
没有人起身离开。
几乎所有观众都还沉浸在那种巨大的情感冲击中,很多人低着头,不停地擦眼泪,平复情绪。
足足过了两三分钟,才有人开始默默地、沉默地起身,安静地退场。没有往常散场时的喧闹和讨论,每个人的表情都沉重而复杂,仿佛刚参加完一场庄严的告别仪式。
检票口的工作人员后来回忆:“那晚散场出来的人,眼睛都是红的,好多人都安安静静的,跟其他电影散场完全不一样。就像……就像集体经历了一件大事。”
电影上映后24小时,国内最大的知识分享平台知乎上,出现了一个问题:“如何评价电影《我不是药神》?”
这个问题迅速引爆,回答数呈几何级数增长。在成千上万的回答中,一篇来自匿名用户、ID显示为“前肿瘤科医生”的长文,以惊人的速度获得了数万点赞,被顶到了首位。
这篇回答的标题是:《作为医生,我从<药神>里看到了什么?》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