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零读书网>同人>四合院:五二开局的漫漫人生路> 第153章 任务完成,回旅顺,讲鞍山加052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53章 任务完成,回旅顺,讲鞍山加052(2 / 2)

烟雾缭绕中,气氛凝重而肃穆。主位空着,显然是留给石毅的。

见到石毅和周慧兰进来,原本低低的讨论声瞬间停止。所有人的目光,齐刷刷地聚焦在他们身上。

“石毅同志,周慧兰同志,一路辛苦!”坐在主位旁边的一位头发花白,面容清癯的老者站起身,他是此次专家团的负责人,姓李,“时间紧迫,我们这就开始吧,军舰,国之重器,每一个细节都关乎未来海防筋骨,虽然鞍山舰已经落后,但对于咱们一穷二白的海防来说,可是很重要的,还请石工不吝赐教啊!”

石毅点了点头,没有多余的客套,径直走到主位,将手中一个沉甸甸的牛皮纸文件袋放在桌上。

他环视全场,目光平静:“各位专家,同志们,鞍山舰的建造,是一个系统工程,图纸只是骨架,理解其设计思想、动力核心、火力系统和未来潜力,才是血肉灵魂。我们分模块,逐一拆解。”

他展开第一张巨大的舰体结构图,线条精准,标注密密麻麻。他没有照本宣科,而是从最基础的舰型设计讲起。

“双艏柱、球鼻艏、方尾……”石毅的手指沿着流畅的舰体轮廓线划过,“这不是为了美观,而是为了最大限度优化高速航行时的流体力学性能,降低兴波阻力。

球鼻艏内部,是主动声纳阵列的核心舱室,其位置、角度,与舰体水下声学特征息息相关……”

他拿起一支粉笔,转身在旁边的黑板上快速勾勒出舰体横剖面,标注出龙骨、肋骨、纵桁的分布密度和特殊加强区域,“这里的结构冗余设计,是为了应对未来可能加装的更重武器系统,预留了升级空间。”

一位专攻舰体结构的老专家推了推眼镜,指着图纸上一处复杂的焊接节点:“石工,这里的应力集中点,采用这种多层搭接加内部桁架支撑的复合结构,强度计算模型……”

石毅没有丝毫停顿,接过旁边递来的计算尺和图纸,直接在黑板上演算起来:“模型建立在弹性力学和材料疲劳极限基础上,核心公式在这里……我们引入这个修正系数,是考虑到高强度钢材在长期海水腐蚀环境下的性能衰减……”

清晰的推导过程,精准的数据引用,让提问的老专家频频点头,眼中异彩连连。

接下来的几天,一号技术会议室成了不眠之地。

嗯,石毅也不是只讲这鞍山舰,他在系统中,兑换了更加先进的052的图纸和技术资料,也将现在可以生产制造的部分,加入了讲述之中,生产条件达不到的,这当成一个方向,大体讲述一下。

就比如,对于战舰的重中之重—动力系统。

当石毅展开那套复杂的蒸汽轮机-锅炉联合动力系统图纸时,会议室里响起一片倒吸凉气的声音。

“高压过热蒸汽参数,远超我们现有舰船!”动力组的老专家声音带着难以置信,“锅炉热效率、涡轮叶片材料、减速齿轮箱的精度……这……这”

石毅沉稳依旧。他不仅详细讲解了锅炉水循环、蒸汽过热、涡轮级间效率匹配等核心原理,更拿出了几份他早已准备好的关键材料性能指标要求清单和加工工艺路线建议书。

这是他结合当前国内冶金和机械加工的最高水平,可运用的052驱逐舰的技术,现阶段可能实现的极限目标。

“材料是基础。”石毅指着清单上一种耐高温高压合金钢的成分要求,“这种合金,抚钢那边有基础,需要调整配方,重点攻关冶炼纯净度和锻造工艺。

涡轮叶片,必须走精密铸造加后续电解加工的路子,精度要求……”他详细描述了加工流程和设备需求,听得在场负责动力制造的工程师们手心冒汗,却又双眼放光。

火力系统讲解时,气氛更加炽热。130毫米双联装主炮的自动供弹、扬弹、复进机构图纸。

防空系统更是全新领域:双联装37毫米高炮的火控雷达引导、近炸引信预制破片弹……每一个名词都冲击着专家们的认知。

石毅在黑板上画出了简易的火控系统框图:“核心是雷达测距测角、弹道计算机解算、伺服机构随动。难点在于雷达精度、计算机小型化和反应速度。”他没有深入讲解未来相控阵雷达和微型芯片,但点明了方向:“未来防空,必然是雷达探测、高速计算、快速反应三位一体。电子技术,尤其是小型化、高速化的电子技术,是决胜关键。”这轻描淡写的一句,让负责电子和火控的专家们陷入了长久的沉思。

夜深人静,旅顺基地招待所的房间里依旧亮着灯。

周慧兰早已在隔壁房间沉沉睡去。石毅独自坐在书桌前,面前摊开的不是鞍山舰的图纸,而是一叠崭新的稿纸。

稿纸的抬头上,赫然写着几个字:《未来水面作战舰艇技术发展纲要(草案)》。

他手握钢笔,时而凝神静思,时而奋笔疾书。052D驱逐舰标志性的四面相控阵雷达天线阵面、垂直发射系统的蜂窝状结构、综合射频桅杆的集成化理念、燃-燃联合动力的效率曲线……

这些超越时代数十年的概念和技术,被他用符合当前工程技术人员理解的语言,转化成了技术发展的“可能方向”和“理论构想”。

他刻意回避了具体的前沿材料和芯片工艺,将重点放在“系统集成”、“隐身设计”、“区域防空”、“超视距打击”、“高速动力”等顶层设计理念和关键效能指标上。

在“垂直发射系统”的描述旁,他特意用红笔标注:“此结构可实现全向、快速、多弹种共架发射,乃未来舰队防空反导之核心,然其核心在于小型化、高过载、高可靠之导弹及先进制导技术,需材料、化工、电子、控制等多领域长期攻关。”

在“相控阵雷达”部分,他写道:“电子扫描,波束捷变,多目标追踪锁定之基石。其核心难点在于高频大功率微波器件之效率与散热,高速信号处理芯片之算力与功耗……”

这是一份充满前瞻性的“藏宝图”,指明了方向,画出了轮廓,却隐去了最关键的“宝藏”本身——那些需要芯片工业支撑的核心技术。

石毅写得极其认真,每一个词句都反复推敲,既要激发技术人员的想象力,点燃奋斗的火焰,又要确保不留下任何超越时代认知的,无法解释的痕迹。

当最后一页的最后一个句号落下,窗外已透出蒙蒙天光。石毅放下笔,揉了揉酸胀的眉心,看着眼前这叠凝聚着另一个时代智慧结晶的“指引”,长长舒了一口气。

他将其仔细装订好,放入一个印有“绝密”字样的档案袋中。

连续十余天的高强度技术攻坚,鞍山舰的图纸和理论,甚至是一些超前的改进知识,渐渐被专家和技术骨干们吸收、理解、掌握。

一号技术会议室里的气氛,也从最初的凝重困惑,逐渐转变为热烈而有序的讨论与验证。

专家们提出的问题越来越深入,也越来越切中要害,这本身就是一个融会贯通的信号。

这天下午,当最后一个关于舰载雷达与主炮火控联动流程的疑问被石毅清晰解答,并得到在场相关领域专家的共同认可后,会议室里出现了一种奇异的安静。

李专家环视全场,目光扫过一张张或释然、或兴奋、或充满干劲的脸庞,最终落在石毅身上。

他缓缓站起身,会议室里所有人都跟着站了起来。

“石毅同志,”李专家的声音带着由衷的敬意,“我代表在座所有参与鞍山舰项目的同志,向你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诚挚的感谢!

你带来的,不仅仅是一艘先进驱逐舰的图纸,更是一种全新的设计思想,一种敢于攀登技术高峰的勇气。

这些天,你毫无保留的传授,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深蓝的大门,鞍山舰,必将成为我们海军走向强大的第一块坚实基石。”

热烈的掌声如同潮水般瞬间淹没了会议室,经久不息。

掌声渐歇,石毅平静地开口,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

“鞍山舰,是我们的起点,绝非终点。

它身上凝聚着无数人的期望,后续的建造、调试、海试,每一步都至关重要。

图纸和理论只是武器的模具,如何将它锻造成真正的海上利剑,守护万里海疆,就拜托各位了!”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