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58章 光刻机(2 / 2)

精密机加区,赵红军和孙铁蛋带着挑选出的精兵强将,围着几台厂里最好的(但在图纸要求面前仍显力不从心)车床、铣床、磨床,全神贯注,每一次进刀都屏住呼吸,每一次测量都反复核对,锉刀和刮刀在零件表面发出令人牙酸的细微声响。

在相对安静的光学区一角,钱师傅带着两个年轻徒弟,搭起了一个简陋的隔音防尘棚,里面点着昏暗的灯光。

巨大的铸铁研磨盘缓缓旋转,上面覆盖着不同目数的金刚砂。钱师傅佝偻着腰,双眼因为长时间极度专注而布满血丝,双手稳稳地控制着一块被沥青粘在磨具上的石英透镜毛坯,进行着极其缓慢的粗磨、细磨、精磨……

研磨液混合着金刚砂的刺鼻气味弥漫在小小的空间里。检测用的样板规和简易干涉仪摆在一旁,每一次阶段性检测都如同一次审判。

石毅的身影几乎钉在了工坊。他不再仅仅是讲解者,更是最忙碌的协调者、最苛刻的质检员、随时出现的救火队员。

哪里遇到了卡点,哪里出现了加工偏差,他立刻就会出现,或是翻看图纸寻找替代方案,或是亲自上手示范一个关键操作,或是用更形象的方式再次讲解某个结构的原理和为何精度如此重要。

“陈工,这个铸铁基座的内部加强筋,图纸要求是‘工’字型截面,为什么做成了简单的‘一’字型?”石毅的声音不高,却让负责铸造区的陈工额头瞬间冒汗。

“厂……厂长,工字型砂芯太难做了,强度怕不够,一浇就断……我们想着,加厚一点,效果可能……”

“可能?”石毅打断他,指着图纸上的应力分析示意图,“基座是整个机器的根基,它要抵抗各种微小的震动,保证上面精密的光学系统和承片台稳如泰山。

工字型截面在同等重量下,抗弯扭能力是简单加厚的数倍,震动传递过去,上面0.5微米的对准精度就是笑话。

重做!砂芯强度不够?想办法!用铁丝网加固芯骨,用更好的粘结剂,必须严格按照图纸来。”

在精密装配区,孙铁蛋正带着人安装样品台的滑动导轨。几根加工好的精密导轨和滑块被擦拭得一尘不染。

装配要求是滑块在导轨上滑动时,手感必须顺滑均匀,无任何卡滞或间隙感。孙铁蛋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将滑块推入导轨槽。

“嗤……”一声极其轻微,几乎难以察觉的摩擦声响起。旁边负责记录的年轻技术员刚要记录合格,石毅的手按在了滑块上。

“等等。”他示意孙铁蛋松开手,自己用极其轻柔的力道前后推动滑块。几次之后,他眉头微蹙。“右后角,在行程中段,有极其微弱的阻滞感。像沙子里有一颗肉眼看不见的硬粒。”

孙铁蛋脸色一变,立刻凑过来,用最细腻的手指肚感受,额头青筋都绷了起来。

他拿起高倍放大镜,对着导轨和滑块的接触面一寸寸检查,又用最精密的千分表测量导轨的直线度。

终于,在导轨中段一个极其微小的区域,发现了一道比头发丝还细,几乎无法测量的轻微划痕,很可能是上次加工后清理时残留的微小金刚砂颗粒造成的。

“厂长……我……”孙铁蛋满脸羞愧。

“不是你的错,是清洁度要求超出了我们以前的认知。”石毅拍了拍他的肩,“这就是为什么图纸要求装配环境尽可能无尘,要求所有零件装配前必须在超净清洗液中反复超声清洗。

记住,微米级的精度,灰尘就是死敌,重新清洗所有相关部件,装配台用丝绸蘸酒精再擦三遍,装配时带细纱手套。”

时间在刺耳的切削声、沉闷的铸造声、单调的研磨声和石毅时而严厉时而耐心的讲解声中,一天天流逝。

工坊里灯火彻夜通明,每个人的眼窝都深陷下去,但眼神却越来越亮,带着一种近乎狂热般的专注。

图纸上那些冰冷的线条和苛刻的要求,在一次次的失败、调整、再尝试中,渐渐被赋予了温度,变成了他们手中正在艰难成形的零件。

几周后的一个傍晚,少年营结束了一天的文化课和基础队列训练。张海洋眼尖,看到后勤处的周阿姨带着几个女工,推着几辆盖着厚棉被的保温餐车,没有像往常一样走向食堂,而是拐向了那个被严密把守的仓库区方向。

空气中飘来一丝比食堂大锅菜诱人得多的肉香。

“周阿姨!”张海洋忍不住喊了一声,“送哪儿去呀?这么香!”

周慧兰停下脚步,擦了擦额头的汗,脸上带着笑意:“是海洋啊,给芯片实验室和工坊的专家、师傅们送小灶。他们啊,天天熬到后半夜,得吃点好的补补。”

“工坊?就是哥说的那个……光什么机吗?”石小红也好奇地凑过来。

“对,光刻机。”周慧兰点点头,看着孩子们亮晶晶的眼睛,压低了一点声音,“听说到了最紧要的关头了,石厂长他们都好几天没怎么合眼了。”她没再多说,推着餐车匆匆走了。

张海洋看着仓库方向隐约透出的灯光,又闻了闻空气中残留的肉香,心里像被小猫爪子挠了一下。有嘴馋,更有好奇。

与此同时,光刻机工坊的核心装配区,气氛凝重到了极点。巨大的铸铁基座已经稳稳地安置在填充了细沙(用于被动减震)的深坑里。

基座上方,经过无数次失败、返工、近乎偏执的清洁和调整,那套由钱师傅呕心沥血磨制,勉强达到图纸要求下限的石英透镜组,被极其小心地安装进了粗犷而坚固的镜筒支架内。

旁边,赵红军和孙铁蛋联手,几乎是用绣花的功夫,将样品台和掩膜版框架的精密滑动、微调机构装配完毕。

陈工亲自操刀,将改造过的高压汞灯及其简陋的滤光、聚光系统安装到位。

这台机器的每一个主要部件,都凝聚着难以想象的汗水、智慧。它们被小心翼翼地组合在一起,像一件巨大而粗糙的钢铁艺术品,静静地矗立在仓库中央。

所有能做的准备都已做完。剩下的,就是第一次通电,第一次点亮那束承载着无数期望的“刻刀之光”,进行第一次简陋的光路校准和功能性测试。

仓库里所有的杂音都消失了。参与核心装配的十几个人围在机器周围,屏住了呼吸,目光死死盯着那冰冷的金属躯体。

石毅深吸一口气,眼神锐利的扫过每一个关键接口,最后一次确认线路连接。

“准备……通电!”他的声音带着金属的质感。

负责操作开关的李建军(被临时调来保障安全)手心全是汗,用力按下了粗大的闸刀开关。

嗡……低沉的电流声响起。控制汞灯的镇流器发出轻微的嗡鸣。

几秒钟的沉寂,如同一个世纪般漫长。

突然——

砰!

一声沉闷的爆响伴随着刺眼的蓝色电弧光,从汞灯启动器的位置猛地炸开。

一股刺鼻的臭氧味瞬间弥漫开来,灯管剧烈地闪烁了几下,骤然熄灭。

整个仓库陷入一片死寂,只有电弧灼烧空气的噼啪余音在回荡。希望之光,在点燃的瞬间,猝然熄灭。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