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这片紧张的氛围中,对已有发现的研究也加快了步伐,试图从中找到一丝应对之道。
比邻星基地,隔离实验室。
那枚来自罗斯128逃生艇的晶石,在多重防护下,再次成为研究焦点。
既然无法直接读取,科学家们转而研究其材质和能量运行原理。
一种大胆的假设被提出:这种晶石的能量模式,是否能被模仿,甚至用于强化现有的护盾技术,以应对那种奇特的时空波动?
实验小心翼翼地进行,每一次能量注入都控制在毫秒级。
罗斯128主残骸远程数据,分析团队反复研究那艘巨舰从内部崩解的数据,试图找出其技术失控的关键点。
这既是为了避免人类重蹈覆辙,也是幻想能否从中找到某种……同归于尽的武器蓝图?虽然这个想法很绝望。
天苑四d观测数据,与全球意识的“低语”式交流尝试仍在继续,记录着大量的“刺激-反应”数据。
心理学家和行为学家试图从中分析这个意识的“情绪”模式:它是好奇?是警惕?还是彻底的漠然?它能否感知到那片遥远的时空波动?
“朝圣者”探测器日志,语言学家和历史学家试图从那些残缺的日志中拼凑出这个神秘文明的蛛丝马迹:它们的道德观?它们对“盖亚”的态度是保护、观察还是驯化?它们又去了哪里?它们是否也曾面对过类似的危机?
每一个方向都困难重重,进展缓慢。但这是人类在迷雾中唯一能抓住的几根稻草。
就在这种全球备战、多方研究的紧张节奏中,时间过去了数月。
那弥漫的时空波动,如同周震南所预警的那样,一直在持续,并且其强度……在以一种极其缓慢但确实无疑的速度,增强。
它不再仅仅是奥尔特云边缘的微弱背景噪音,太阳系和比邻星系内部一些最精密的时空探测设备,也开始能捕捉到其存在。它就像涨潮时的海水,无声无息,却不可阻挡地漫上海滩。
恐慌情绪开始不可避免地在底层士兵和民众中蔓延。尽管极力控制消息,但各种猜测和谣言依旧四起。
“盘古”号编队依旧坚守在天苑四星系外围,如同风暴来临前停留在海面的航船,感受着那越来越清晰的、来自深空的“脉搏”。
这一天,值班的雷达官突然发出了急促的警报。
“报告!检测到异常跃迁信号,非常近!
就在天苑四星系外围,不是我们的频率,也不是已知的任何一种。”
所有人瞬间绷紧了神经!
“方位!距离!数量!”石毅猛地站起。
“方位α-7,距离零点零五光年,只有一个信号源。
等等……信号极其不稳定……跃迁出口似乎极不平稳……能量特征……混乱……正在快速衰减。”
一个非人类,似乎处于危机中的跃迁信号?
“侦察编队一级戒备!前往查看!其余舰船保持阵型,远程支援!”石毅毫不犹豫地下令。是福是祸,必须亲眼确认。
两艘“卫士级”护卫舰和一艘“探索者II型”科研舰立刻脱离编队,以最高战速扑向信号来源空域。
当他们抵达时,只看到一片混乱的能量余晖,以及……一艘造型奇特的小型飞船。
它通体呈流线型,像是某种生物贝壳与机械的融合体,表面有多处破损和灼烧的痕迹,引擎部分还在不时迸发出危险的电火花。
它静静地漂浮在那里,毫无动静,仿佛已经失去动力。
扫描结果显示:船体结构损伤严重,生命信号……极其微弱且非人类,能量水平极低,未检测到武器能量特征。
“它像是……逃难来的?”侦察编队指挥官疑惑地报告。
“捕获它。最高级别隔离程序。准备对接救援……如果还有生命的话。”石毅下达了命令。
这艘突然出现伤痕累累的非人飞船,会是解开谜团的关键?还是……带来更大危机的开始?
人类的星际之旅,在战争遗迹、技术奇点灾难、全球意识和神秘观察者之后,终于迎来了第一个……或许能对话的“他者”。
“盘古”号庞大的隔离机库内,气氛凝重得如同实质。
强光灯将中央区域照得雪亮,那艘流线型,带着生物质感与机械融合奇特风格的破损飞船,被巨大的机械固定臂牢牢锁在中央平台之上,周围是数层叠加的能量屏障和物理隔离墙。
穿着全覆盖式重型防护服、如同宇航员般的救援和技术小组,正在小心翼翼地接近。
外部检查确认船体无主动威胁后,小组开始尝试寻找入口。
船体表面光滑异常,几乎看不到明显的缝隙或舱门。最终,通过微振动探测,在船腹部位发现了一处结构异常点。使用低功率激光进行精密切割后,一个应急气闸门的轮廓才显现出来。
“内部气压极低,成分复杂,含高浓度氮和未知惰性气体,氧气含量极低。不适合人类生命。”环境监测员汇报。
气闸门被艰难地开启,露出内部漆黑、狭窄的通道。
探照灯打入,可以看到内壁覆盖着某种有机纤维般的材料,同样有多处破损和烧灼痕迹。
救援小组鱼贯而入,动作极其轻柔,生怕引起这艘脆弱飞船的二次解体。
内部结构紧凑,各种无法理解的设备嵌入墙壁,大多已经暗淡无光。
在飞船最深处,一个类似驾驶舱的狭窄空间里,他们找到了信号的来源。
那并非想象中类似罗斯128硅基生物那样的奇异化石。固定在主控位上的,是一个……生物。
它的体型大致与人类相仿,但更显纤细。
体表覆盖着一层细腻闪烁着微弱光泽的银色外骨骼或皮肤。
它的头部较大,没有明显的毛发,面部特征柔和,眼睛紧闭,但眼廓很大,没有鼻子,只有一道细微的缝隙代表口部,下方是两条类似呼吸鳃的结构。
它有三对修长的手臂,其中两对无力地垂落在身体两侧,最后一对则紧紧地固定在面前两个已经熄灭的控制球上。
它的身体有多处外伤,银色的体液已经凝固。
生命信号监测仪显示其心跳极其微弱缓慢,体温也很低,仿佛处于深度休眠或濒死状态。
“发现幸存者!单一生命体!伤势严重,生命体征极度微弱!”小组长的声音透过面罩传来,带着难以置信的震惊。
“小心移出!立刻送往最高等级医疗隔离舱!启动非碳基生命支持预案!”石毅的命令迅速传来。
救援人员用特制的担架,极其缓慢地将这个纤弱的银色生物从固定位上分离,小心翼翼地穿过狭窄的通道,最终将其送入了“盘古”号医疗区一个早已准备就绪,环境可调的超净隔离舱中。
医疗团队(包括了顶尖的外科医生、生物学家和生化专家)早已待命。
他们通过机械臂和远程操控的精密仪器,开始对这个人类首次接触的外星智慧生命进行紧急救治。
清创、止血、分析其体液成分以配制替代营养液和可能的药物、尝试理解其生理循环和神经信号……每一项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幸运的是,初步扫描显示其内部器官结构虽然与碳基生命迥异,但基本功能分区有类似之处,这为救治提供了微弱的希望。
与此同时,技术小组开始对那艘破损飞船进行更深入的检查。飞船的主能源早已耗尽,但其内部一个独立受损不算太严重的黑匣子状设备被成功取出。
数据下载和解析工作同样困难。其存储格式和编码方式完全是另一套体系。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