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零读书网>言情>让你做短视频,你科普黑暗森林> 第168章 科幻引擎(五)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68章 科幻引擎(五)(2 / 2)

比冲与排气速度之间存在明確的数学关係:

推进剂的排气速度除以地球重力加速度(32英尺/秒2或9.8米/秒2),可近似得到该推进剂的比冲;

反之,比冲乘以地球重力加速度,可得到推进剂的排气速度。

加粗-静態卫星

与大多数以“移动太空飞行器”为目標的推进系统不同,静態卫星的设计目的是“使物体保持静止”。

静態卫星的概念由罗伯特?福沃德於1993年提出,名称由“静態”(static)和“卫星”(satellite)组合而成。它能够直接悬停在恆星上方,而非像普通卫星那样沿轨道环绕恆星运行。

静態卫星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太阳光的辐射压平衡恆星的引力”:

静態卫星的主体是一个轻薄的物体,其平面与恆星光线垂直;

太阳光照射在物体上產生的辐射压,与恆星对物体的引力相互平衡,使物体保持在固定位置。

为確保静態卫星既不远离恆星也不坠入恆星,需要精確平衡其“截面密度”(即单位面积的质量),因此静態卫星通常会配备调整截面和倾斜角度的装置——这不仅能实现轨道维持,甚至能让静態卫星像太阳帆一样移动。

静態卫星正常工作的关键因素是“表面密度”(或截面密度)——即静態卫星的厚度,通常需要达到锡箔纸甚至更薄的水平。

由於太阳光的辐射压和恆星引力均遵循“平方反比定律”(强度隨距离平方递减),具有特定表面密度的静態卫星,其工作状態不受与恆星距离的影响。但需要注意的是,对於亮度-质量比不同的恆星,同一静態卫星无法正常工作——恆星的质量差异通常在100倍以內,但亮度差异可超过10亿倍,这会导致辐射压与引力的平衡关係完全不同。

静態卫星的设计还可进行多种变体:

利用磁场偏转太阳风离子,作为太阳光辐射压的补充或替代;

结合太阳反射镜或光束,使更重的静態卫星也能实现悬停。

“拉格卫星”(gite)是静態卫星的一种特殊变体,名称由“拉格朗日点”(gra)和“卫星”(satellite)组合而成。它將常规轨道运动与推进系统结合,使物体能以“非自然速度”运行——例如:

近地轨道卫星通常每2小时环绕地球一周,而拉格卫星可实现每天环绕地球1-2周;

绕水星运行的拉格卫星发电阵列,可在绕太阳运行的过程中始终与地球保持“对齐”,从而持续向地球传输能量。

加粗-teleportation(teleportation)

虽然teleportation最广为人知的形式是短距离点对点传输(如《星际迷航》中的传送器),但这一广义的太空旅行类別可指“任何无需在两点间实际航行,就能將物体直接传送到目的地的推进方式”——这与超空间跳跃引擎不同,后者通常需要进入一个与我们宇宙平行且全等的空间(在该空间中,要么空间尺度更小,要么光速更高)。

teleportation的实例种类繁多,差异极大,例如:

弗兰克?赫伯特的《沙丘》系列中,宇航公会使用的“摺叠空间推进器”(holzandrive);

电影《黑洞表面》中,同名太空飞行器所使用的推进器——该推进器本应实现“两点间瞬时移动”,但实际上却是一种超空间引擎(这让船员们大失所望)。

尤其是用於超光速旅行的teleportation,通常被归类为克拉克科技。

加粗-火炬推进器或火炬飞船

“火炬推进器”一词常被用於描述核聚变反应推进系统——这类系统通常只能將不超过1%的燃料质量转化为能量。但该术语的最初含义,源自罗伯特?海因莱因1953年的短篇小说《太空电梯》(skylift)中描述的“火炬飞船”——这种飞船能够將100%的物质转化为能量。

这种“全质量-能量转化”的特性意味著:

火炬飞船的速度通常能比核聚变推进器高出一个数量级;

其性能与反物质推进器相当。

与反物质推进相比,“將物质直接转化为能量”的方式具有明显优势:它允许太空飞行器使用从任何来源获取的物质作为“燃料”,而无需进行复杂且危险的反物质製造和储存。

有些观点认为,若一艘太空飞行器的“排气速度x推力”乘积达到极高数值,即可被称为火炬飞船——例如:

《太空无垠》系列中描述的高速度、高推力飞船;

或加速度较低,但能输出数百太瓦功率的大型飞船(即便其推进速度仅为几英里/秒)。

加粗-可变比冲磁等离子体火箭

可变比冲磁等离子体火箭(简称vasir)是一种太空飞行器推进技术,属於电热推进器的范畴。其工作流程如下:

1.能量来源:通过反应堆、电池或太阳能电池板產生电能;

2.电离推进剂:电能用於產生无线电波,將中性、惰性的推进剂(通常是氙或氬等惰性气体)电离——推进剂失去一个电子,获得正电荷;

3.加速等离子体:电离后的推进剂(等离子体)被注入一个布满电磁铁的空心圆柱体中,电磁铁像粒子加速器一样对等离子体施加作用力,將其以极高的速度(等效温度约为100万度)从太空飞行器尾部推出。

相比之下,大多数化学火箭燃料的排气温度仅为数千度。

可变比冲磁等离子体火箭及类似的发动机设计,使得配备优质电源(如核裂变/核聚变反应堆,或太阳能、能量束等外部电源)的太空飞行器,能够以极少量的燃料实现极高的速度。

加粗-曲速推进器

儘管阿尔库比勒曲速推进器和《星际迷航》中的曲速推进器是最著名的曲速推进器实例,但“曲速推进”这一类別早於这些概念,其核心思路是:

太空飞行器无需在空间中“穿行”,而是通过“扭曲空间(或时空)”来实现移动——这一思路极具吸引力,因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已证实“时空可以被扭曲”,且这一现象已通过大量实验验证。

因此,人们提出了许多利用时空扭曲实现太空飞行器推进的设想。此外,时空扭曲还能规避相对论对超光速飞行的限制,並且理论上可能实现“低燃料/低能量消耗”的太空旅行。

需要注意的是,利用时空扭曲实现超光速飞行仍面临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使这种应用从根本上无法实现。但即便如此,时空扭曲在亚光速旅行中仍具有实用价值——实际上,引力辅助机动(利用行星、恆星等大质量天体的引力加速)就可被视为时空扭曲在推进中的一种应用(大质量天体本身就会扭曲时空)。

然而,大多数曲速推进概念不仅需要“收缩空间”(普通质量和引力就能实现这一点),还需要“膨胀空间”——这需要使用负质量或负能量。目前,尚未有確凿证据表明负质量存在,负能量的存在也仅在卡西米尔效应和真空能量的相关研究中存在爭议(尚无定论)。

加粗-虫洞推进器

虫洞推进器是克拉克科技的一种实例,它利用虫洞进行推进,但並非“穿越虫洞旅行”,而是“通过虫洞从外部获取燃料”。

若虫洞確实能够被製造出来,其形成过程可能存在以下限制:

虫洞的入口和出口必须在同一位置生成,然后再將它们分开;

虫洞的出口可能隨机出现在某个位置(如大质量引力场深处,甚至另一个宇宙);

虫洞可能是单向的,或在物体穿越时具有破坏性(导致穿越的信息和物体被不可逆地打乱)。

若上述任何一种限制成立,利用虫洞进行旅行的另一种方式是:

將虫洞的一端放置在恆星近轨道(甚至恆星內部);

將虫洞的另一端放置在太空飞行器尾部;

恆星的物质和能量通过虫洞输送到太空飞行器尾部,產生巨大推力,且无需太空飞行器自身携带燃料——从而规避火箭方程的限制。

类似地,“星门”式的portals(传送门)技术也可用於:

向太空飞行器发送物质或雷射束;

实现货物或人员的传输。

今天,我们探討了眾多太空飞行器发动机,从经典设计到遥远未来的设想,其中一些或许能让我们实现前往其他星球的梦想。但目前,我们仍主要依赖火箭技术,而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是:在火箭技术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之前,我们能將其规模扩大到何种程度

遗憾的是,许多技术(尤其是交通领域的技术)都会对环境產生各种负面影响,无论是森林砍伐、碳排放,还是对空气和水质的污染。对於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人们往往存在诸多分歧。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