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你们西山是百宝库么老夫有几个人选!
“此物名为掣电铳,采用后装子铳设计,共计有十五个子铳,各有五寸长短,子铳事先装好弹药,作战之时轮流装入发射,射速远超从前,最为关键的是,此枪还改良了火绳结构,采用撞击燧发设计,通过燧石摩擦起火,火铳发射可不受风雨阻隔”
众人来到兵仗工坊的军火库之中,赵士桢手里端起一把极为修长的火铳,如同介绍孩子一般,向着戚继光解释起来。
甚至还对着空气,做了一个瞄准发射的动作。
“后装子铳撞击燧发时刻装入发射十五发不受风雨阻隔”
又是一个个新概念,犹如小虫子一般,直接钻入了戚继光的大脑。
“这子铳老夫乃是知晓的,可是这燧发.”
张允修当起了导购员,侃侃而谈说道。
“所谓燧发,即是以燧石撞击金属片产生火点火,无需什么再点燃什么火绳,射速与稳定性自然是远超以往。”
实际上,燧发枪的技术万历年间就已经出现了,所谓的“掣电铳”,就是赵士桢在原先历史线上发明的。
只不过,由于张允修的出现和提示,相较于历史上改良于欧洲技术的“掣电铳”,这把火铳要更加精良和先进,甚至“子铳”都从原先的五个,增加到了十五个,精密程度已然远超同期欧洲火铳。
所谓“子铳”,换成后世的概念那便是弹仓和药室。
可以想象,当对面还在用一枪一发的火绳枪,你端起把能够连发十五次的“掣电铳”,那是怎样恐怖的画面。
至于这么先进的“掣电铳”,为什么在原先历史上,并没有得到推广和重视。
到了万历之后,大明的问题就从来不是什么武器先不先进的问题,中原王朝对于北方游牧民族的技术几乎都是碾压的状态。
明朝中后期坐拥赵士桢、徐光启等一干杰出人才,改良之后的红衣大炮、火铳技术水平,甚至能够超过同期的欧洲。
可大明亡就亡在缺银子上头,没有银子,即便是给你原子弹图纸,你也造不出来啊!
大明朝廷财政危机,再加上糜烂的军制,以及源源不断的天灾人祸,彻底将这个王朝给拖垮。
只不过,历史打了个转,张允修来了之后一切都已然是完全不同。
“这玩意儿叫做迅雷铳看起来更像是火炮。”
戚继光又抱着一台犹如小型火炮的武器,瞪大了眼睛。
赵士桢在一旁侃侃而谈说道:“戚帅且看这前头枪管,由二十根铳管均匀分布在一起,銎部前配发火装备,后装木柄,每根铳管长二尺,外径一寸二分,总重量约为十余斤”
他眉飞色舞的模样。
“上头还装有准星与照门,发射之时还可将三角支架延展支撑,一口气可发射十五弹,若是加上配备子铳,不足半刻钟便可发射数百枚弹药!”
便连张允修也不得不佩服赵士桢的想象力,这可是在16世纪,西方真正意义上的机关枪概念,也要到17世纪中叶,这小子在明朝这个时代,便已然搞出来类似机关枪的概念。
这“迅雷铳”同样是历史上赵士桢的原创,张允修协助其进行了改良,大大增加了威力。
甚至在西山极高生产力的影响下,这“迅雷铳”研究基本没经历多少阻隔。
只要万历皇帝和张允修想,这玩意儿研制出来,想要运用于战场,那也就是两三年的事情。
震惊已经难以形容戚继光的心情了,他捧着迅雷铳,在靶场上尝试了一次射击,火铳传来的巨大后坐力,险些将他整个人崩倒过去。
可在看到那靶场对面,一片又一片倒下的稻草假人的时候,他整个人几乎兴奋地跳起来。
戚继光不难想象,这样的武器若是出现在战场上,那从前不可一世的北方蛮族铁骑,将永远不会是中原王朝的威胁。
草原的勇士再勇猛,再善于齐射和灵活攻防,能受得住这火炮与火铳一轮射击么
只要西山的生产力能够跟上,不要说是鞑靼人,便连远在天边红夷人、西洋人,戚继光也敢去碰一碰。
效仿当年三宝太监下西洋,只不过这一次,大明带去的将是真正无敌的舰队!
赵士桢的发明可太多了,戚继光看得简直是眼缭乱,不单单是“迅雷铳”和“掣电铳”,还有“火箭溜”“鹰扬炮”等等。
当然比起武器的精良,戚继光更想要知道这些玩意儿到底是怎么造出来的。
若张允修不能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戚继光却真要怀疑,这小子乃是从天上下凡的神仙了。
直到张允修和赵士桢将他带入车间之后,一切答案终于是要揭晓。
车间里头轰隆作响,即便是在顶顶有名的工匠,在这里面也要光着膀子干活。
看到眼前那通体金属打造的工作台,戚继光几乎眼神越发凝重起来,他对于工匠机械方面,并未有多少了解,可却还是有些概念的。
“此物乃是琢车亦或是镟床”
这种工具戚继光还是知晓的,甚至在火器制造之中不可或缺,若是没有“镟床”加工,火铳的枪管将难以制造。
“是又不是。”
张允修言简意赅地解释说道。
“此物西山叫做车床,比之过往镟床来,要更加精密稳定。
镟床大多为木制,所制作出来的铁器零件自然便少了精密度,车床通体由百炼钢打造,自然是远超前者。
过往镟床大多为人力转动丝杠,难以控制准确速度,咱们这车床丝杆为多头螺旋,且为高碳精钢催产,通过加工之后,精细度将更胜一筹.
还有这变速齿轮.”
他一番介绍下来,又将戚继光说得云里雾里。
戚继光心里头感慨万千,难怪万历皇帝成日里对此处流连忘返,原来西山乃是个藏宝库,处处皆是惊世骇俗之物,这些发明玩意儿,戚继光一辈子都看不到几个。
对着那车床看了又看,戚继光内心不由得生出几分疑问说道。
“你这车床用的是什么驱动我在西山不曾看到水车。”
除开这些设计,这“车床”最为重要的部分显然就是动力了。
从前大明的镟床,大都采用手摇、脚踏,最多便是水力镟床。
明朝的冶铁技术已然是相对成熟了,为什么明朝人不肯采用铁制钢制镟床呢
有一个很简单的因素便是动力,依靠人力的镟床,若不是采用木制,普通工匠如何能摇起来
水力的条件又极为苛刻,缺乏稳定性。
动力才是核心。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