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的银行里,盘根的最后一笔资金被牢牢冻结。
而IMO正赛的赛场,正等待着少年用玻璃珠模型,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
荷兰阿姆斯特丹的IMO正赛赛场,晨光透过彩绘玻璃落在薄栖川的桌角。
他指尖攥着颗刻有“球面”字样的玻璃珠。
这是赛前苏晚晚特意帮他打磨的,珠身内侧刻着德语“Kugeloberfl?che”的缩写。
触手可及的纹路像藏在掌心的密钥。
首日压轴题的试卷刚展开,全场就陷入短暂的寂静。
题干用英文和德文双语书写,核心考点“球面三角形内角和证明”的关键术语“Kugeldreieckswikel”(球面三角形内角)仅用德文标注。
不少选手对着词典皱眉时,薄栖川已悄悄将玻璃珠模型盒推到桌面中央。
“Kugeldreieck是球面三角形,wikel是角。”
苏晚晚的声音压得极低,指尖飞快划过两人共用的双语模型底座。
底座边缘印着德语术语与玻璃珠对应的示意图。
蓝珠代表“球面”。
红珠代表“三角形顶点”。
绿珠代表“投影线”。
薄栖川点头的瞬间,蓝珠已在草稿纸上摆成直径10厘米的圆。
三颗红珠按题干给出的“北纬60°、东经30°”等坐标固定。
绿珠沿着圆的切线方向排列。
“用球面投影法,把红珠投影到平面上。”
他轻声说,指尖推动绿珠在蓝珠边缘滑动。
投影形成的三角形在草稿纸上逐渐清晰。
“内角和公式要结合曲率,这里的曲率k1R2,R是地球半径的简化值……”
苏晚晚同步在答题纸上翻译解题步骤。
笔尖划过球面投影、曲率计算等术语时,特意标注德文对应词。
这是两人赛前约定的“双保险”。
既避免翻译失误,也方便评委快速理解。
当最后一步“内角和>180°”的结论落笔时。
赛场挂钟的指针刚指向上午11点15分。
比规定时间提前45分钟,成为全场首个解出压轴题的组合。
监考的德国评委走过来,弯腰看着桌上的玻璃珠模型。
忍不住用德语赞叹:“这个模型把抽象的球面几何变得太直观了,比纯公式推导更有创新性!”
薄栖川笑着把一颗蓝珠递过去。
“这是我们的解题钥匙,用它能模拟任何球面图形。”
赛场外的休息区,薄云觉和柳依一通过直播看到这一幕。
两人举着手机里的玻璃珠平安链隔空碰杯。
柳依一的红指甲划过屏幕里儿子的身影。
“你看他现在多从容,再也不是当年需要我们躲在身后保护的小孩了。”
薄云觉眼底泛着光。
“他不仅在解题,还在创造新的解题方式。”
第二天的组合数学题。
难度再升一级。
题干要求:计算10个不同颜色的球放入5个不同盒子的方案数,且每个盒子至少有2个球。
属于动态规划的复杂变式。
薄栖川刚读完题,就想起赛前用玻璃珠练过的“状态转移模型”。
忐忑不安的心安定了下来。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