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没有像其他考核者一样,一头扎进数据的海洋,试图用穷举法去大海捞针。
他的逻辑模型,在飞速构建一个反向的沙盘。
既然找不到“针”。
那就让“针”自己跳出来。
他首先定位的,不是“日志”,而是“结果”。
“‘星尘渲染’模块崩溃”。
这是一个确定的,不可动摇的最终事件。
【指令:忽略所有日志内容,仅以‘模块崩溃’为最终节点,筛选该节点发生前后三十分钟内,所有与‘内存地址’、‘堆栈调用’、‘资源句柄’相关的操作记录。】
这是一个釜底抽薪的指令。
他放弃了对“原因”的追寻,转而聚焦于“现象”。
一个模块的崩溃,无论原因多么复杂,最终在系统层面的表现,无外乎内存溢出、非法访问、死锁等几种。
这些现象,必然会在系统最底层的日志中,留下痕迹。
瞬间,那狂乱的数据瀑布,被一道无形的滤网,过滤了百分之九十九。
只剩下数千条,看似毫无关联的底层记录。
数据量,依然庞大。
但已经从“海洋”,变成了“池塘”。
接下来,是第二步。
【指令:启动【逻辑奇点】。加载‘代码比对’功能。】
【目标:将筛选出的崩溃前日志,与‘星尘渲染’模块正常运行时的标准日志库,进行差异化分析。】
这,才是真正的杀招。
他不去分析每一条日志的含义。
他只关心,这些日志,与“正常情况”下,有什么“不同”。
他的意志空间中,两股数据流,如同两条DNA双螺旋,开始飞速比对、缠绕、碰撞。
一侧,是模块正常运行时的,平稳、有序的日志流。
另一侧,是崩溃前那几千条,混乱、无序的日志流。
【逻辑奇点】的算力,被催动到了极致。
百分之一秒。
百分之五秒。
百分之十秒。
在比对进行到第十秒的瞬间,一个刺眼的,红色的差异点,被模型精准地标记了出来。
那是一条隐藏在数万行正常代码中的,极其微小的数组调用指令。
在一个特定的,几乎不可能被触发的条件下,这条指令的循环次数,会突破预设的边界。
“数组越界”。
它会像一个贪婪的蛀虫,不断侵占不属于它的内存空间,直到整个模块的内存池被污染,最终导致雪崩式的崩溃。
找到了。
古一凡的意志,退出了【逻辑奇点】。
他将那段错误代码的坐标,以及触发条件的分析,整理成一份简洁的报告。
【提交考核结果。】
他看了一眼计时器。
从考核开始,到现在,刚好过去了十分钟。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