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室叛乱被闪电平定,主谋尽数伏诛。
这场风波,来得快,去得也快。对京城百姓的生活,几乎没有造成任何影响。
但这背后所代表的意义,却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荡起了一圈圈久久不散的涟漪。
茶馆里,说书先生的段子又更新了。
“各位看官,你们说,这叫什么事?这亲叔叔,要杀亲侄子!这手握重兵的大将军,要造反!这姬家的天下,根子上都烂了啊!”
“幸亏!幸亏咱们有项相爷!三天!就三天!谈笑风生之间,十万叛军,灰飞烟灭!这是什么?这就是天威!这就是定海神针!”
“我算是看明白了,这大楚啊,皇帝是谁不重要,只要有项相爷在,咱们这好日子,就倒不了!”
“说得对!可是……万一项相爷哪天累了,不想干了呢?或者说,再有不长眼的想谋害相爷,可怎么办?”
一个听客忧心忡忡地问道。
这个问题,让整个茶馆都安静了下来。
是啊,所有人都下意识地回避着一个问题:这个国家的和平与繁荣,似乎完全系于项川一人之身。这是一个极其危险的信号。
“除非……”说书先生拖长了音调,神秘地说道,“除非,让项相爷,坐上那个最稳当的位置!那样,就再也没人能动摇他了!”
“嘘!你不要命了!这话也敢说!”旁边的人连忙制止他。
但那句话,却像一颗种子,种进了在场所有人的心里。
同样的言论,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开始在郢都的各个角落,以各种方式,悄然流传。
有文人写文章,引经据典,论证“天命靡常,唯有德者居之”,暗示姬家的气数已尽。
有商人联名上书,说商路之安稳,全赖相爷之威,恳请相爷为了天下商贾,更进一步。
渐渐地,这股暗流,汇聚成了一股公开的浪潮。
起初,只是一些学者和富商。后来,发展到各行各业的行会。最后,连普通的市民和郊区的农户,都参与了进来。
他们成群结队,举着横幅,来到丞相府门前。
“恳请相爷登基为帝,安天下,定民心!”
“我等只认项相爷,不认姬家君!”
呼声震天,响彻云霄。
这就是项川精心策划的“万民请愿”。
面对府外山呼海啸般的请求,项川的反应,却是一脸的“震惊”和“惶恐”。
他亲自走出府门,对着百姓们连连作揖。
“各位乡亲,各位父老!万万不可!万万不可啊!”他“声泪俱下”地说道,“陛下待我恩重如山,我项川何德何能,敢生此僭越之心?我之一切,皆为大楚,皆为陛下!请各位速速散去,莫要再说此等大逆不道之言,陷我于不忠不义之地!”
说完,他转身回府,紧闭大门,一副“忠心耿耿,深受惊吓”的模样。
他这番表演,非但没有让百姓散去,反而让他们更加感动了。
“看看!看看!相爷这是何等的品格!功高盖世,却毫无野心!”
“正是因为如此,才更说明他才是天命所归的真龙天子啊!”
“我们不能让忠臣寒心!我们得去求陛下!让陛下下旨禅让!”
于是,人群又浩浩荡荡地涌向了皇宫。
皇宫之内,楚明帝姬兰,正失魂落魄地坐在书房里。
宫外的呼声,他听得一清二楚。
朝堂上,那些他曾经以为可以依靠的臣子,这几日看他的眼神,也变得闪躲和疏离。甚至有人在奏折里,隐晦地劝他“顺应天意”。
他感觉自己被整个世界抛弃了。
他想起了父王临终前的嘱托,想起了项川对他的承诺。
他觉得讽刺。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