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人恶意犯规,正常身体对抗,家长们凑在一起也纯粹来看热闹,输赢都好,真心为孩子,谁家孩子有了进步,谁做了个好球,一同喝彩。
七岁的孩子们比赛,停球也没差成业余队那样,短传配合,战术思想也一直在线,我们经常感叹,不知道练了那么多年,业余队竟然是那个状态,哎!
冯都这么多年还看业余队,但是已经没有好恶了,不再生气也没法难过,为此,他从来不看五大联赛,因为,看了那个就没法看自己业余球队的比赛。
住在隔壁地王小明情况更加糟糕,因为他不管怎么努力都不能得到父母地赞赏。无论如何表现,他永远不如那个别人家的孩子。
冯都对他也很关心,因为他知道王小明并不幸福,他地父母总是伴随着一种我降低要求了你该好好感恩地姿态。
“听了这句,你觉得我是个怎样地青年,是不是啃老族,是不是学渣,是不是靠着父母找工作每天无所事事。是不是个彻头彻尾的不能面对现实的弱者。”王小明对冯都说道。
事实上,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整个学生时代他没有任何一次,关键考试掉出过年级前十,大学、研究生都是全国前十的学校,按所学的专业来说是全国名列前茅的,毕业在京找到一份全球500强公司的工作,解决户口,也买了房。
除了工作外隔三差五地给媒体写稿子,自己还运营一个小有粉丝量的评书馆。
王小明不觉得自己优秀,觉得自己只算个普通到再不能更普通的人,在全国的同龄人中算是还凑合。他不求父母为他骄傲,但他不明白总是这种淡淡的失望是什么画风。这种失望贯穿了王小明的整个人生。有时连他自己都纳闷,他的爸妈都是三线城市的普通工薪阶层,他们凭什么觉得我本该成为世上最优秀的人。
这样的事情数不胜数,在王小明毕业找到工作兴奋地告诉自己爸爸时,他给王小明写了一封长长的短信,希望他读博士。
让王小明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母亲常说的那句话,不是非让你考博,是希望你活的有尊严。那个冬天王小明跑了很多面试场,遇到过奇葩的公司和尖刻的考官,鞋磨破流着血走了两里地都无感,他以为自己真的是个铁人,结果接到那个短信的时候王小明还是哭得像个狗。
王小明知道,无论自己怎么努力,父母都无法满意。本质上说,他的父母已经是那一代人中很好的父母,他们关心小明,照顾他,没有打过他,没有骂过王小明。可我成年后的每一天每一秒都是为了清洗掉他们给我种下的东西,那是根深蒂固的自卑和与失落。
所以这些年王小明在思考这样的问题,为什么父母是这样的?为什么他们要伤害自己的孩子?
后来王小明想通了,是因为这一代的父母,很多都过了失败的一生。这一代父母在困苦中度过自己的童年、少年,他们所处的时代是对“权威“无条件服从的时代,也是大部分个体对自己生活无能为力的时代。
有些人接纳了失败,有些人接纳不了,他们将失败投射到孩子身上,极希望通过孩子破除自己的焦虑,想要挽救自己的人生。
因为学历事业无法进步的,就要孩子考到高学历,因为穷困受制于人的,就盼着孩子发财,因为当小老百姓处处受挫的,就希望孩子早点仕途得意。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