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李钰看了这题后,还没有来得及破题,外面便已经狂风暴雨。
他不得不用身体去阻挡雨水进入。
而如今再看此题。
昨夜经历的困顿与周遭士子的病容。
似乎都与这“非时而出”、“道穷”的悲怆感产生了共鸣。
此题重在一个‘感’字,圣人非为记异,乃因获麟而感时伤怀,悲道之不行。
麒麟,仁兽也。
出于乱世而被获,是其不幸,亦象征仁德之道于当世之困厄。
圣人见此,心生同悲,故绝笔于此。
破题需点明此非寻常记事,乃《春秋》终结之象征,寓含圣人深沉的悲悯与无奈。
李钰思虑至此,已经有了破题思路,他提笔写下。
《春秋》纪获麟而止,盖圣人感瑞应之非时,而伤吾道之穷也。
接下来就是承题。
夫麟仁兽也,必待圣人而在。
今出非其时,麋身牛尾,蹄而不蹄,折左足,见获于野人,则非其常也审矣。
夫子知为己出,故反袂拭面,涕沾袍,曰‘吾道穷矣’,此其所以绝笔于斯欤?
意思是,麒麟是仁兽,必定要等到圣人在位时才出现。
如今出现得不是时候,长得麋身牛尾,有蹄却不踢人,左足折断,被樵夫猎获,这显然是不正常的啊。
孔子知道它是为自己而出现,因此用衣袖擦脸,眼泪沾湿了袍子。
说“我的道穷尽了”,这难道不就是他在此绝笔的原因吗?
写下承题,李钰仿佛也感受到了两千年前那位圣哲心中的巨大悲凉。
他沉浸在这种情绪中,开始继续构思后面的文章,
将一夜的风雨困顿和清晨的感慨,都化入了对这道深奥经义的阐释之中。
文章写完后,李钰看了一遍,自觉很满意,竟是找不到半点瑕疵。
他昨天看完题目后的思路和今天不同。
今天的答题融入了昨天的感悟,觉得比昨天的思路更加成熟。
不多时,他便将文章誊抄在答题纸上,然后将其他六道题的试卷拿了出来。
这七篇文章凝聚了他这将近7年苦读的心血。
从7岁启蒙,到如此14岁参加乡试。
李钰看似轻松,其实每一步都走得辛苦。
即便他能过目不忘,即便他有成人的理解力,但如果不肝,不卷,他今日也不会坐在这里。
7年时间,他从没懈怠过。
哪怕他是案首,哪怕他岁试第一,哪怕他的风头压过了清澜书院的士子。
但他从没骄傲过。
苦读!苦读!
除了苦读还是苦读!
读得夫子掉头发,读得学政要躲他,读得山长瘦了相。
李钰何尝不知这些长辈对他又爱又‘怕’。
但他没有办法,他穿越成农家子,要改变命运只能靠科举。
他穿越过来才7岁,饭都吃不饱,除了读书还能干啥。
7年时间,李钰自认没有辜负光阴,而七年的苦读如今化为了这七篇文章!
等到全部检查完后,李钰不打算再等下去了。
今天看起来风和日丽的,但还是有些闷热,万一又要下雨呢?
还是早点交卷,心里踏实。
将一应东西收入考篮后,李钰举起了手,向着通道上巡行的差役示意。
一名差役注意到他,走了过来,面无表情地低声道:“何事?”
李钰低声道:“我要交卷。”
那差役看了他一眼,又看了看他手中厚厚一沓显然已完成的答卷,眼中有着一抹惊讶。
这第二天才刚刚开始,就要提前交卷了?
虽然昨天也有不少士子离开贡院,但那都是卷子被雨水打湿,没法再考下去,不得不提前离场。
而李钰试卷都在手中,显然是全部答完了。
这速度可真够快的。
差役巡逻乡试考场也不是一次两次了。
在他的印象中,来参加考试的士子,很少有提前交卷的。
都要将时间用够,每一道题都要写很久,尽量让文章显得完美。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