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清晨。
以首辅顾佐衡、次辅温知行为首的十三名读卷官,恭敬地将精选出的十份试卷,连同李钰的试卷,一并呈送至兴平帝的御案之上。
呈送完毕,众人并未如常退下,而是垂手侍立一旁,等待圣意垂询。
按照惯例,皇帝阅览前十卷后,往往会与读卷官们商议,甚至直接钦定一甲三名次第。
兴平帝目光扫过御案上的一叠卷子。
最上面的便是顾辞远的。
这卷子上面一排的圆圈,十分醒目,显然这份试卷得到了所有读卷官的认可。
兴平帝开始阅卷,顾辞远写得确实不错。
文章结构严谨,辞藻典雅,引经据典,气象恢宏。
对“气节”与“事功”的论述中正平和。
既强调士人操守,也不废实务精神。
确是一篇符合正统审美、挑不出毛病的典范之作。
“嗯。”
兴平帝微微颔首,语气平淡,“顾会元此文,四平八稳,法度严谨,不愧是连中五元之才,诸卿皆评为优等,名副其实。”
随后兴平帝开始看第二卷,上面亦是圈多尖少,文章扎实,但并未让他有眼前一亮之感。
到了第四份卷子,便是李钰的了。
上面只有五个圈,和前面三份的圈数相比,显得十分寒碜。
兴平帝心中冷笑,他就知道会是这样,若非昨日他让魏谨之去打了招呼,这等标记的卷子,绝对不会送到他的面前。
他开始阅读文章内容。
看了开头李钰对治国的比喻,兴平帝就来了兴趣。
而且开篇便摒弃了虚言,直指核心。
将考核提升到“国之衔勒程轨”的高度。
文中提出的“明职守、核实事、定赏罚”三策,环环相扣,逻辑严密。
尤其是将民生改善、程序合规等软性指标纳入考核体系的具体设想。
简直是针对当前吏治弊病的一剂良方,既务实,又暗含了对“唯结果论”可能导致贪腐的防范。
如果用这样的标准为国选才,确实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此子年纪轻轻,竟有如此见识格局!”
兴平帝内心波澜涌动。
“这已非寻常策论,近乎一套可行的改革方略了。
比起顾辞远那篇四平八稳的文章,这篇才是真正能解朕之忧的有用之文!”
兴平帝看完文章,再看那刺眼的标记,心中便觉得窝火。
温知行是眼瞎了吗?
这么好的文章居然只打了点,就因为和李钰有些私怨,就要埋没此等人才。
打压异己,毫不掩饰,简直是岂有此理。
压下心中的情绪,兴平帝继续看
但脑海中却不断回想着李钰文章中的字句。
后面的文章虽也不乏佳作,但与之相比,都显得黯然失色,味同嚼蜡。
他草草阅毕,将最后一卷放下,抬起头,目光扫过下方垂手侍立的众臣。
“诸卿。”皇帝的声音听不出喜怒。
“这十一篇文章,朕已览毕。依尔等之见,今科状元,当属何人?”
话音甫落,户部尚书立刻出列,躬身道:
“启奏陛下,臣等公议,皆以为顾辞远文章冠绝全场,十三圈皆为优等,实至名归。
顾辞远已连中五元,若陛下点其为状元,便是史无前例的‘六元及第’。
此乃旷古烁今之盛事,足显我朝文教之隆、陛下求才之诚,必当传为千古佳话!”
这话极具煽动力,将个人名次与王朝脸面捆绑在了一起。
其余几位温党官员及不愿得罪温党的中立官员也纷纷附和:
“臣等附议,六元及第,实乃盛世祥瑞,陛下圣明独断,当成就此佳话。”
顾佐衡等清流官员沉默不语。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