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c的双发重型隐身舰载机!
不消说,这是余勇的主意。为了尽快形成完整的战斗力,余大炮仗从hh-020“王玄策”号上的海航第七战术航空团抽调了两个中队,编进了寇希梅的先遣队。
这里面就不得不说寇希梅的身份问题了。由于寇同章的原因,让她变成了一个在空军和海军方面都能说的开的人。不然的话,以现在海航和空军的关系,想让他们拧成一股绳,恐怕有点难度。
军种矛盾在世界各国都存在,尤其在美国,海军公然声称空军是二等人,他们才是一等人。陆战队还好,陆军根本就入不了等级。中国空军和海军都是陆军生下来的,关系虽然没这么恶劣,但是其间结下的梁子也不少。
其中一个就是因为四代重型舰载机的问题。在引进su-27之后,空军和海军的决策层的思路都开始变化,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根据中国的战略环境特点,要建立攻防兼备的空中力量,就必须拥有双发重型战斗机。
而在国内战斗机资源上,担负这国土防空和向中南半岛,西北方向制空重任的空军无疑拥有最重的话语权。成飞的歼-10,沈飞的歼-11系列和歼-16,到四代的歼-20都是空军的项目。
而同时期的海航则属于二奶的地位,好多机型不得不退而求其次。比如西飞的飞豹和被沈飞硬塞过来的歼-82。
进入新世纪,中国航母发展计划浮出水面之后,海航的地位陡然提高。先是歼-15成为重点工程,紧接着就是四代舰载机的选型。按照海军的要求,歼-20上舰完全符合他们的任务指标。而且造船口早就放出话来,核动力超级航母+电磁弹射器完全没有问题。
但这个时候空军横插了一杠子,其起因是成飞的产能问题。
按照成飞的计算,在产能扩张之后,成飞可以一年向空军提供20-22架歼-20/歼-20s,另外还可以交付一些重型无人机和为歼-10系列进行保养改进等工作。也就是空军可以以一年一个团的速度装备歼-20。
但是如果海航插进来的话,就算双方共用一条生产线,并且大部分零部件通用,每年能给空军的产能也不过三个中队。
其后,两军种之间到底闹出了什么妖蛾子不得而知。但结果就是四代重型舰载机的进度放缓,海航转而去采购沈飞的310工程的深度改进型,也就是歼-21h型。双方的梁子就这么结下了。
这种事情余大炮仗是绝对不会容忍的,他上来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把这个事情闹到了军委。而且一度和李华凌的前任关系非常之僵。但是成飞的产能就那么多,双方各不相让,到最后弄到余勇这个海军司令被通报批评的地步。
最终,军委对这件事情做了一次彻底的行政干预。直接命令中航集团沈飞公司抽调人员进入成飞学习装配。同时成飞也抽调人员帮助沈飞建立生产线。成飞负责设计的第四代重型双发舰载机得到了歼-24的正式编号。并且海航在采购每一架歼-24的时候,需要向成飞支付设计开发费用和向沈飞支付生产装配费用。
就这样,在军委的高压命令下,歼-24终于在2028年正式上舰成军。
而且在设计上,成飞并没有直接给歼-20a加尾勾和折叠机翼了事,而是在深刻听取了海军的意见和要求后,对整机做了70多项修改。其中,机翼后掠角度缩小,前掠角增大,机翼面积增大并加厚,使其可以使用机翼油箱。同时内油从歼-20的12吨降低到10。5吨,超音速巡航也从10000米/1。83马赫降低到10000米/1。48马赫。这样设计使得歼-24的弹仓深度从歼-20的802毫米增大到1000毫米,同时歼-24被设计成一种只有双座型的双重任务战斗机,这样就弥补了歼-20在使用类似s之类的主动控制空对地导弹时必须使用自动驾驶的缺陷。同时弹仓的加深让歼-24在对地武器的选择上弹性更大。
另一项改进则是将歼-20a的三元矢量喷口改为只能俯仰的二元矩形喷口。虽然推力损失较大,但是隐身性能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这些改进来源于海军对战斗机要求的不同。首先歼-20/a的任务是保障战区上空的绝对制空权和拦截对方隐身战斗机,并猎杀对方预警机。尤其是在战略上,歼-20a负责将整个中亚和日本列岛纳入打击范围,所以大航程,高巡航速度是必须的。而海军则认为舰载战斗机主要是对舰攻击和由海到陆,任务弹性要大,载弹种类要丰富,同时超音速巡航速度和航程要求可以放宽,而侧向和后向隐身要好。
最终,能够通用歼-20生产线,并且超过百分之七十五的零件可以互换的歼-24成为了一架完全符合海军要求的首屈一指的舰载机。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