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零读书网>网游>天幕直播靖难,朱棣你别跑!> 第447章 崇祯殉国(全书完)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47章 崇祯殉国(全书完)(2 / 2)

朱标早已泪流满面。朱棣双目赤红,死死盯着天幕上那“紫禁城”三个字,仿佛要喷出火来。徐达、李善长等人黯然垂首,不忍再看。

朱元璋缓缓推开搀扶他的内侍,佝偻着背,一步步走向殿门,望向窗外南京城繁华的夜景。他的背影,在这一刻显得无比苍老和萧索。

“咱的大明……”他声音沙哑,带着无尽的疲惫和无法言的痛苦,“就这么……没了?”

没有人能回答他。奉天殿内,只有天幕上残留的血色字迹,和一片令人窒息的沉默。亡国之祸,从未如此清晰、如此惨烈地呈现在这群开创帝国的巨人面前。

洪武十三年的奉天殿,空气压抑得如同暴雨将至。天幕之上,文字冰冷地叙述着崇祯十七年那场决定大明国运的争论。

“迁都?让太子南下?”朱元璋猛地从龙椅上站起,眼中几乎喷出火来,“这他娘的是最优解啊!北京已成孤城死地,南下南京,据长江天堑,握江南财赋,百万大军在手,纵有十个李自成,又何足惧哉?!这崇祯子,脑子里装的是糨糊吗?!”

朱棣也是眉头紧锁,从军事角度分析:“父皇息怒。此策确是上上之选。父皇当年定都南京,四哥……呃,后世子孙迁都北京,皆是审时度势。如今北地糜烂,强敌环伺,暂避锋芒,以图后举,乃明智之举。这崇祯,为何如此犹豫不决?”

李善长看得更为透彻,他叹息一声:“陛下,燕王殿下,问题恐怕出在这位崇祯皇帝身上。你看,他‘竟糊涂到要将如此关乎国家生死存亡的重大决策拿到朝堂上去,让那些大臣们一同商议’,还‘期盼着他们能够领会自己的意思,主动站出来上奏请求南迁’……他这是既想南逃保命,又不想承担‘弃地’的骂名,想把责任推给臣子!”

“蠢货!”徐达都忍不住骂了一句,“为君者,当断则断!如此优柔寡断,首鼠两端,岂是人君所为?那些大臣一个个都是人精,谁肯在这时出头替他背这口亡国的黑锅?”

果然,天幕接下来的发展印证了他们的判断。朝臣们或坚决反对,或沉默不语,南迁之议就此搁浅。朱元璋气得浑身发抖,指着天幕骂道:“亡国之君!真是亡国之君相!咱怎么会有这种不肖子孙!江山都要丢了,还在算计那点虚名!蠢!蠢不可及!”

当看到李自成大军攻破北京,崇祯皇帝仓皇逃窜却求告无门,连外戚勋贵都对他紧闭大门时,奉天殿内一片死寂。一种兔死狐悲的凄凉感笼罩了所有人。

朱标面色惨白,喃喃道:“众叛亲离……竟是众叛亲离至此……天子蒙尘,何至于此……”

随后,天幕上展现出崇祯生命最后时刻那惨烈的一幕:逼周后自缢,剑砍长平公主,最后与太监王承恩蹒跚走上煤山。

看到此处,连刚才怒骂不休的朱元璋也沉默了。他缓缓坐回龙椅,目光复杂。作为父亲和丈夫,他无法想象那是何等的绝望与疯狂。良久,他才沙哑着开口:“……倒是还有点血性。没跪着求饶,没像宋徽宗、钦宗那样受辱于敌手。君王死社稷……他总算,记住了咱老朱家最后一点骨气。”

徐达、冯胜等武将也面露凝重之色。无论崇祯之前如何昏聩误判,这最后以身殉国的决绝,赢得了他们一丝尊重。毕竟,对于军人而言,战死沙场马革裹尸是最高荣誉,皇帝能选择这种结局,至少保全了最后的尊严。

然而,蓝玉的关注点却跑偏了,他拧着眉头,嘀咕道:“李自成……年号永昌?他娘的,老子还是永昌侯呢!这贼酋怎地偏偏用这个年号?晦气!真是晦气!”

李善长闻言,却是心中猛地一动,一个尘封的传浮上心头,他低声自语,声音微不可察:“十八子……主神器?难道谶语中的‘李’,应在此人身上?……”但他随即想到天幕早已揭示最终得天下的是关外大清,立刻又摇了摇头,“不,不对。看来这李自成,也不过是如黄巢一般,为真龙开路、搅乱天下的‘祸首’罢了。”他的目光再次投向天幕,充满了历史的宿命感。

天幕并未结束,而是开始以一种相对客观的口吻评价崇祯的一生,讲述他即位时的困境、他的勤政、他的挣扎以及他的性格缺陷。

看着天幕列出崇祯面临的烂摊子——内忧外患、天灾人祸、吏治腐败、党争不息,朱元璋等人的怒火渐渐平息,转而变成一种沉重的无奈。

“唉……”朱元璋长长叹了口气,疲惫地揉了揉眉心,“看来,这江山传到他们手里时,已经是千疮百孔了。嘉靖、万历、天启……这几个混账东西,真是把咱的家底都快败光了!”他虽然还是骂,但语气中多少带上了一点对崇祯的理解。

李善长沉吟道:“陛下,观这天幕所言,崇祯帝确非昏庸之主,甚至可谓勤勉。然其性格刚愎,猜忌多疑,缺乏担当,尤其在关键时刻优柔寡断,错失良机……为君者,仅有勤政之心,而无御人之明、决断之勇,亦是徒劳。”

朱棣则从另一个角度道:“他若早生七十年,或可在太平年月做个守成之君。可惜,偏偏遇上了这千年未有之变局。内有流寇燎原,外有建州崛起,天灾连绵……时也,命也。他能力不足,却又被推到了这个位置,最终……唉。”他甚至对这位亡国之君产生了一丝同情。

马皇后一直沉默着,此刻才缓缓开口,语气充满了悲悯:“最苦的还是百姓。君王死社稷,留下一段悲名。可这天下苍生,又要经历多少战乱流离……北京破了,明朝未灭,可这苦难,才刚刚开始啊。”

她的目光仿佛穿透了天幕,看到了接下来清军入关、南下征战、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的腥风血雨。殿内众人闻言,心情都无比沉重。

天幕的最后定格的,是崇祯遗言中那句“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朱元璋看着这行字,久久不语。最终,他挥了挥手,声音沙哑而疲惫:“散了罢。都回去好好想想……想想咱大明,到底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后世子孙不肖,咱……咱也有责任啊。”

奉天殿的沉重气氛几乎凝成实质。一个王朝的幕,如此惨烈而又充满争议,给所有洪武君臣上了刻骨铭心的一课。帝国的崩塌,从来不是一瞬间的事,而是在无数个错误的抉择和僵化的体制中,早已注定的命运。

----

本书就到此为止吧,南明不想再写了。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没有了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