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声响贴着地面传来,让璇玑阁后山所有弟子都感到一阵心悸。
长老们面色凝重,疾步赶至井边,只见那口承载了宗门数百年饮水记忆的古井,水位已然漫过了井沿的青苔,在月光下泛着一种不祥的满溢感。
有长老惊呼:“地脉反涌!快,去请符修长老,需以镇山符压制,否则恐有山崩之祸!”
弟子们闻言更加惶恐,纷纷后退,唯有谢昭华一人,静立于人群之前,离那口满溢的古井不过三尺之遥。
她的目光没有落在即将倾泻而出的井水上,而是穿透水面,望向水中的倒影。
水面静如玄铁之镜,清晰地映出漫天星斗,然而,在那片熟悉的星空中,却多出了一颗黯淡却执拗的星。
谢昭华认得那个位置。
许多年前,还是孩童的姜璃最喜欢在夜里,躺在后山的草坡上,指着那个空无一物的坐标说:“师姐你看,那里有一颗星星,只有我能看见。”那是属于姜璃的,独一无二的星。
她没有理会身后长老们催促符修的喧哗,只是沉默地从袖中取出一物,摊在掌心。
那是一粒再普通不过的麦芽,甚至还带着一丝烘烤过的微香。
在众人惊疑的注视下,她屈指一弹,那粒麦芽便悄无声息地落入了平静如镜的井心。
没有惊起滔天巨浪,甚至连一丝涟漪都显得克制。
麦芽沉底的瞬间,整口古井,连同它所在的方圆十丈大地,都发出了一声极轻微的震动,嗡——
一圈无形的波纹以古井为中心扩散开来,它并非水波,而是一种更深邃、更本质的频率。
谢昭华的身体随之轻轻一晃,眼底闪过一丝恍惚。
这道频率,这初始的震荡,与当年她亲眼目睹姜璃以身殉道,击溃功德系统防火墙时,那最后的、也是最初的系统崩溃律动,分毫不差。
次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照在璇玑阁的屋檐上时,弟子们骇然发现,后山古井的水位竟已回落至往常的深度,仿佛昨夜那场即将到来的灾祸只是一场集体梦魇。
然而,诡异的事情紧接着发生了。
负责挑水的弟子将木桶抛入井中,拉上来的却是空空如也的木桶,连一滴水珠都未曾沾上。
换了瓢,换了盆,无论用什么器具去舀,都无法从井中打捞出任何东西。
那井水明明就在那里,清澈见底,却仿佛成了另一个维度的幻影,可望而不可及。
唯有几个不知事的孩童在井边嬉戏,无意中一脚踩在了井沿的石板上,清脆的脚步声落下,从幽深的井底,竟隐约传来一声满足而轻快的笑声,如风吹过风铃,一闪即逝。
与此同时,远在千里之外的凡尘俗世,张阿妹正路过一处名为“许愿崖”的所在。
此地香火鼎盛,陡峭的岩壁上被人为凿出成百上千个小小的龛洞,里面塞满了写着心愿的竹片。
她看着那些或求财或求缘的字句,既不参拜,也无心去拆解任何人的祈愿。
她只是从随身的布包里,抓出一把混杂着草籽的、气味独特的陈年粪肥,不紧不慢地撒入了崖下的溪流之中。
半月之后,不可思议的景象发生了。
崖下溪畔的芦苇仿佛得了神助,一夜之间疯长起来,它们粗壮的根系盘根错节,缠绕着水中的泥沙与沉积物,竟在溪流中形成了一座漂浮的绿色岛屿。
这浮岛顺着水流缓缓移动,最终不偏不倚地停在了许愿崖之下,它那茂密的芦苇丛,正好将岩壁上所有的龛洞都遮挡得严严实实。
香客们愤怒,试图清理这“亵渎神明”的芦苇荡,却在动手时发现了更让他们毛骨悚然的事——那些被芦苇遮蔽的竹片上,原本用墨汁写下的心愿字迹,竟在潮湿的空气中自行褪色、扭曲,最后化作一条条细小的、类似虫豸爬行过的痕迹,在岩壁上重新拼凑出不成句的呓语:“你要的……我忘了。”
有人不信邪,怒而取来新的竹片和笔墨,刚劲有力地写下新的愿望,可笔尖刚一离开竹片,一阵怪风便从溪谷中吹来,将竹片卷起,精准地投入溪中。
那座绿色的浮岛仿佛有了生命,缓缓转动,芦苇丛开合之间,便将那新的愿望彻底吞没,再不见踪影。
三年后,此地再无人前来许愿,香火断绝。
人们开始称这里为“忘川口”,来此的人不再是向山崖索取什么,而是学着对着那条静静流淌的溪水,将自己的心事一一说出,任凭流水带走,再不回头。
而在更深邃,常人无法感知的地底,那庞大的、以菌丝形态存在的姜璃残识,清晰地感知到了一切变化。
那枚由谢昭华投入井中的麦芽,像一把钥匙,彻底激活了悬浮于她晶核之上的空白指令集。
指令集不再是死物,它稳定地悬浮着,等待着新的定义。
姜璃没有强行引导它,她只是让自身的存在如同呼吸一般自然起伏。
在每一次地下孢子云团的释放中,她都注入了一丝极其微弱的共鸣。
那共鸣的频率,源自她记忆深处最温暖的片段——谢昭华第一次为她点燃丹炉时,那火焰由幽蓝转为青绿的刹那,炉身的轻微震颤。
这道携带着“温暖”与“守护”意味的频率,随着地下水系与菌丝网络,流经一片曾被旧功德系统标记为“无效情绪垃圾”的特殊地质层——遗憾矿层。
当频率触及那里时,一块沉积了万年的巨大结晶,毫无征兆地崩解了。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