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酷吏横行的武周谋逆案平反太平的婚事落幕
“还能是什么意思呢亲贤臣,远小人,这是那老娘们儿在点我呢!”
刘建军一脸嗤笑。
回到沛王府,李贤照例和刘建军说了此次见武皇的整个经过。
“点你”
“这就是让你把脏水泼在我身上必须承受的弊端了,她既希望我纨绔的一面能影响你,但又不希望我把权欲的一面带给你,所以就含糊其辞的点了这么一句。”
刘建军一脸的满不在乎,道:“但与这事儿的收益相比,这一点点的弊端影响不大。”
“收益”
“你得从你母皇的视角来感受我这么做的‘原因’,你想啊,一个王府属官,都知道你这个亲王满脑子惦记着洗刷当初谋逆冤屈的事儿,那说明什么说明你真的很看重当初的事情。
“这就相当于又给你强化了一层你在你母后心里的刻板印象。
“而现在,武攸暨这事儿一闹,你母皇干脆就顺水推舟,想着干脆把你当初的谋逆案翻案了,来修弥你和武攸暨之间的关系,也就达成了咱们最想要的结果。”
李贤瞬间恍然。
“那……这岂不是相当于把太子之位……”
李贤没好意思说“直接送到自己手上”。
刘建军答道:“你还是得从你母皇的视角来看这个问题,她眼下刚刚登基,储君的事儿都还没考虑清楚。否则为什么这个人说一句,那个人提一嘴,她就反复无常呢
“从你母皇的视角出发,能立太子的人选很多,武承嗣、武三思、你、显子……甚至连李旦都会在她的考虑范围之内。
“这些人当中,你的牌面其实是很小的,武承嗣、武三思这俩亲侄子就不说了,显子、旦子,他俩好歹做过皇帝,朝中有人支持,尤其是旦子,他现在是皇嗣,和太子几乎没多大区别。
“至于你……只占了个嫡长的优势,所以,洗刷冤屈这事儿在咱们看来很重要,但在你母皇眼里,其实算不上多大的事儿。”
李贤恍然大悟。
“那现在我们干嘛呢”
“你母皇不是说了么,‘静心等待,修身养性,谨言慎行’,你照着听就行。”
……
李贤从善如流。
沛王府中短暂的陷入了一片宁静。
但整个洛阳,却风起云涌。
武皇依靠一众告密党解决了反对派,坐稳了女皇的宝座,但因此,一支奇特的队伍也就应运而生。
人们称之为“酷吏”。
其中的头号酷吏便是经手“宗室谋反案”的周兴。
周兴原是雍州长安人,从小学习法律,长大后就混了个司法小吏的官职。
但大唐的官和吏界限森严,吏的地位很低,就是衙门里跑腿打杂的,当官的责打小吏是家常便饭,如果哪个官居然不打小吏,倒成了罕见的善行,要被记载在史书里。
所以,虽然周兴明熟法律制度,在高宗时代也曾受到赏识,但是由于出身低微,他始终没有得到提拔,一直在衙门里忍气吞声。
如今因为经手“宗室谋反案”,成为了武周建国的一大功臣,在武后登基后,周兴又投其所好,建议废除李唐宗族的宗正属籍,剥夺他们的皇室成员资格。
周兴办案手段高明,又能上体天心,所以深得武皇的赏识,很快从一个不入流的司法小更升到四品的秋官侍郎、文昌右丞,升官的速度飞快。
急速膨胀的权力却需要足够的格局来稳固,但周兴显然没有。
他经手“宗室谋反案”的时候,很多人私下议论周兴大量制造冤假错案,他听了不以为然,反倒是哈哈一笑,在衙门口贴了两行大字:
【被告之人,问皆称枉。】
【斩决之后,咸悉无言。】
其二,便是侯思止。
此人最早的身份是卖饼的,小生意人。
本身,这种买卖都是需要起早贪黑,老实本分,才能勉强养家糊口,但侯思止偏偏是个好吃懒做的人,日上三竿还不起床,这饼当然就卖不出去了,最后生意做不下去了,就改行投奔一位将军,当了仆人。
有了落脚地,这人的心思就活动起来了,虽然目不识丁,却浑身是胆。
此时又恰逢武后鼓励大规模告密,于是,他听到消息之后,马上就去告本州刺史和李唐宗室谋反。
等他赶到洛阳的时候,宗室谋反案已经结束,武皇正在大肆诛杀宗室,于是对他的告密颇为赏识,立刻提拔他当了五品的游击将军。
这是一个散官,有待遇,但是没职责,对于一个奴仆来说,也算一步登天了。
可是侯思止并不满足,他去拜见武皇,点名要到御史台做侍御史。
这次连武皇都吃惊了。
御史台负责监察百官,是要害部门,侯思止大字不识一个,怎么干得了呢
于是武皇就问他:“你不识字,连公文都看不懂,怎么能做御史呢”
侯思止自然是有备而来,他答:“陛下知不知道有一种神兽叫獬豸,獬豸的本事是用特角顶邪恶的人,獬豸这东西识字吗它不识字,但是它可以凭借本能去辨别善恶,我不识字,难道我就不能凭借本能去分辨好人坏人吗”
最让人匪夷所思的是,武皇竟觉得这人说的有几分道理:
“我为什么需要酷吏啊,不就是因为他们不受任何传统的束缚能够为我办事吗如果一个人知书达理,行政经验丰富,就不能让他去监察部门工作,相反,他就应该变成被监察的对象了!”
于是,文盲侯思止一步登天,成为了侍御史。
诸如此类的酷吏还有许多。
刘建军说武后提拔人才的标准就是“四无三有”,“四无”是无身份,无道德,无出头之日,更重要的是在朝廷里绝对无依无靠,只能认武皇一个主子。
“三有”则是有野心、有胆量、有破坏力。
这些酷吏们甚至通过对犯人心理的了解,以及武皇的心思,编撰出来了一本专著,名叫《罗织经》。
李贤曾抽空看过这本《罗织经》。
只是第一页的内容就让他震惊。
【事不至大,无以惊人、案不及众,功之匪显。上以求安,下以邀宠,其冤固有,未可免也。】
意思就是要办就办大案子,只有这样才能震慑天下,而且便于邀功请赏,至于说刻意办大案会有冤枉好人的可能,那是不可避免的,完全不必担心。
这已经是离经叛道的经文了。
至于之后的“办案六步骤”更是堪称骇人听闻。
一、确定目标。看准了哪个人对皇帝不利,锁定他,立刻实施告密。
二、群起而攻之,从四面八方发出告密信件。酷吏们在全国各地收买了几百个无赖,一旦想诬陷谁,就指使这些无赖,差不多同一时间分别去告发,朝廷看到这些背景、身份完全不同的人都众口一词地揭发一个人,肯定要立案调查。
三、逮捕人犯,拘押被诬陷的对象。
四、刑讯逼供,取得理想的口供。
甚至由此衍生出来一句名言:“人可以接受死亡,却不能忍受痛苦。”
至于酷吏们的手段有多残忍,李贤只是听闻其中几项酷刑就觉得不寒而栗。
比如先把犯人的腰固定在桩子上,然后几个人拽着他脖子上的枷锁使劲,直到最后犯人用脖子、腰的力量把这个木桩子给拔出来,这叫“驴驹拔橛”。
还有,让犯人把枷举到头顶,然后往上摞砖头,这叫“仙人献果”。
这是些有名字的刑罚,没有名字的也不少,比如说,往鼻子里灌醋,给人犯戴上铁箍,然后再往铁箍里加楔子,等等……
简直让人毛骨悚然。
五、顺藤摸瓜,将人犯的亲朋好友牵扯进来,攀扯更多的人定罪。
六、伪造口供,将所有口供整理编撰,使其相互吻合,毫无破绽。
经过这么六个步骤,一件惊天动地的谋反案也就成了。
哪怕这里面有些人宁死不招供也没关系,酷吏们直接将人乱刀砍死,然后伪造供词,最后照样结案。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