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零读书网>武侠>影像中的审判> 139章《科技向善终章》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139章《科技向善终章》(2 / 2)

也敌不过人类守护和平的决心

”她的话引发全场掌声

论坛结束后

所有参与者都会在“伦理承诺墙”上签名

墙上已有十几万签名

最上面是陈默晚年签的“科技向善

从心开始”

字迹虽淡

却像一盏灯

照亮后面的名字

赵野退休后

花了三年时间写了一本回忆录《刑警手记:科技恐怖与人性光明》

书里详细记录了从张明案到404机房爆炸的全过程

特别提到当年“把异常当超自然”的误判

是陈默的坚持让他重新调查

最终揭开黑盒项目的真相

这本回忆录后来成了警方的培训资料

赵野偶尔还会去警校授课

每次都会对年轻刑警说:“科技犯罪比普通犯罪更隐蔽

你们要警惕所有‘异常’——比如奇怪的能量波动、无法解释的斑纹

这些可能不是超自然

是科技在‘求救’

要用科技工具查案

但不能被科技迷惑

守住正义的底线

比什么都重要

高明后来专门从事“科技伦理鉴定”工作

成了全球知名的法医

有一次

他在一具尸体的神经组织里发现类似“数据灼痕”的斑纹

凭借当年对抗黑盒项目的经验

他判断这是“微型恐惧核心”造成的伤害

立刻联系警方

最终阻止了一个利用“恐惧核心”控制市民的犯罪团伙

他出版了《科技犯罪法医鉴定指南》

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

还获得了“全球法医科技伦理贡献奖”

领奖时

他拿着奖杯说:“这个荣誉不属于我

属于当年黑盒项目的牺牲者——是他们的经历

让我明白法医不仅要查‘怎么死’

还要查‘为什么死’

要从尸体上找到科技犯罪的痕迹

守护更多人的生命

李哲的“全球能量监测网络”后来扩展到了海洋和太空

不仅能监测“恐惧能量”

还能捕捉异常的科技能量波动

有一次

网络捕捉到南美洲一家公司研发“意识控制芯片”的异常能量

联盟立刻联合当地警方查封了公司

避免了一场灾难

李哲不断升级网络

增加了“AI伦理风险”专项监测模块

还把监测数据分享给全球的科技公司

他在一次采访中说:“科技伦理防范不能只被动应对

要主动预测——但不管网络多先进

最终还是要靠人类的伦理意识

就像当年陈默先生说的

科技是刀

握刀的人很重要

林晓的研究小组和全球200多所大学合作

开设了“科技伦理跨学科专业”

核心课程包括“黑盒项目案例分析”

学生们上课用的教材里

夹着苏岚笔记本的复印件

每次讲到“恐惧实验的危害”

林晓都会让学生们传阅复印件:“你们看

这不是故事

是真实发生过的悲剧

你们以后研发科技、推广科技时

要记得这本笔记本里的话

别让悲剧重演

有一次

学生们的作业是“如何避免实验失控”

有个学生提出“伦理审查前置”——任何科技实验

先过伦理审查

再开始研发

这个方案后来被全球多个科技公司采用

林晓看着学生们的作业

欣慰地笑了:“年轻一代懂了

科技伦理不是‘束缚’

是‘保护’——保护科技

也保护人类

周明的“恐惧互助会”后来转型为“预防恐惧产生”的公益组织

除了组织幸存者分享经验

还和林墨的公司合作

免费提供“情绪共鸣仪”——能帮助因科技产生焦虑的人缓解情绪

有位曾因“AI取代工作”陷入焦虑的市民

在互助会里听了幸存者的故事

用“情绪共鸣仪”调整心态

最后找到了新的工作

他说:“互助会让我明白

恐惧不可怕

可怕的是被恐惧困住

就像陈默先生说的

勇气比科技更有力量

陈默的学生们还发起了“科技伦理进校园”活动

带着情景剧走进中小学

有一次在小学表演《小明与失控超视镜》——小明因为用超视镜看奇怪的影像

差点被数据幽灵缠上

最后在老师的帮助下正确使用超视镜

表演结束后

有个小朋友举手问:“姐姐

我们怎么知道科技是不是安全的呀

”学生笑着回答:“记住三个词:不沉迷、不盲从、守隐私——比如超视镜不能看太久

不能看陌生人发的影像

不能用超视镜看别人的隐私

这样就安全啦

小朋友们听完

都在“科技使用承诺卡”上写下自己的承诺

有的写“不沉迷超视镜”

有的写“不用平板看奇怪的视频”

一张张卡片贴在教室的墙上

像一朵朵小小的向日葵

迎着阳光生长

全球科技伦理博物馆还每年举办“科技伦理创新大赛”

鼓励年轻人研发“伦理科技产品”

有一年

一组学生研发的“智能伦理监测手环”获得金奖——这款手环能监测使用者的科技使用情况

比如用超视镜超时会提醒

接触到有风险的科技产品会报警

学生们说

灵感来自当年“超视镜导致现实脱节症”的案例

“我们想做一款‘保护型’科技产品

让科技既能帮助人

又不会伤害人

林墨作为评委

在颁奖时说:“你们用科技解决科技带来的问题

这就是科技伦理的初衷——不是拒绝科技

是让科技变得更好

陈默先生要是看到

一定会很开心

康安医院404机房的废墟上

建起了一座“科技伦理警示碑”

碑体是用当年机房的旧金属改造的

正面刻着“黑盒项目时间线”:1995年项目启动-2005年机房爆炸-2025年彻底终结黑盒残留-2035年全球科技伦理体系成型

背面刻着牺牲者名单

吴芳、马涛、张明等108个名字旁都配着黑白照片

名字用红色突出

旁注“他们用生命唤醒伦理”

碑顶刻着“科技伦理三大原则”:“1.人类福祉优先2.风险前置评估3.失控立即终止”

警示碑周围种了108株向日葵

对应108位牺牲者

每株向日葵旁都挂着市民写的“伦理承诺卡”

有的写“研发AI时会先评估风险”

有的写“不会用科技伤害别人”

每年都有科技公司来这里举行“伦理宣誓仪式”

新员工们手按苏岚笔记本的复印件

齐声朗读三大原则

宣誓结束后

每个人都会把自己的“承诺卡”贴在旁边的墙上

有一次

一家研发“医疗AI”的公司来宣誓

CEO贴完承诺卡后说:“我们研发的AI是用来治病的

要是脱离伦理

就可能变成‘害命’的工具

这座警示碑提醒我们

不管走多远

都不能忘了‘为什么出发’

苏岚笔记本的“续篇”——一本记录“科技向善”案例的册子

也在博物馆展出

里面记录了“情绪中和剂推广”“AI心理医生帮助焦虑症患者”“智能伦理手环进校园”等案例

最后一页贴着陈默晚年的照片

照片旁是他写的“科技向善

永无止境”

有位头发花白的参观者

站在展柜前看了很久

最后对着照片鞠躬:“陈老

谢谢您

我当年是黑盒项目的受害者

现在我的孙子能在阳光下用超视镜学习

不用再怕‘数据幽灵’了

很多年后

纪念公园的向日葵依然每年盛开

孩子们在公园里奔跑

手里拿着《陈默科技伦理文选》的儿童版

年轻人坐在长椅上

讨论着最新的科技伦理话题

老人们坐在纪念碑旁

给孩子讲陈默和苏岚的故事

阳光洒在向日葵上

也洒在人们的笑脸上——这就是陈默用一生守护的和平世界

也是苏岚在信里希望的世界

博物馆的屏幕上

陈默晚年的影像循环播放

最后定格在“科技向善

永无止境”的手写字上

屏幕下方

不断有新的“科技向善”案例被添加进来:某公司研发“环保AI”减少污染

某A大学开设“科技伦理儿童课”

某团队用“能量监测”阻止犯罪……这些案例像一颗颗种子

在全球生根发芽

长成守护和平的大树

恐惧终将被勇气战胜

科技终将服务于人类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