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0章觅佳机国珍入局
石山深知对待赵普胜这等携众来投的外系势力宿将,既需示之以诚,给予足够的尊重和信任,也需在原则问题上明确底线,如此与对方的关系才能持久。
“我知你水陆战法皆通,此番又带来数十艘战船,于情于理,都应该让你继续执掌水师。
但我军已经有了长江水师与东海水师,若再设一水师,体系重迭,后勤供给的压力也太大,暂时无力支撑。故而,只能委屈普胜,暂屈就于陆师,你可愿意接受”
赵普胜闻言,心中并无多少波澜。他追随师父彭莹玉在庐州路起兵时,本就是陆战起家,直到小孤山一役缴获大批元军战船,才转型成为水师将领。
他手下那些老弟兄,也多是“半路出家”,靠着在江河湖泊中摸爬滚打半年,才掌握一些粗浅的水上手段,他对于是否一定待在水师,其实并无太深的执念。
更何况,徐宋政权覆灭在即,他率残部突围,天下虽大,却几无立锥之地,石元帅能敞开怀抱接纳自己这些人,就已经是天大的恩情,赵普胜又岂敢再有非分之想
他当即抱拳,语气恳切地道:
“元帅言重了!末将本就是个粗人,蒙元帅不弃,得以托身麾下,已是感激不尽。无论水师陆师,只要能追随元帅杀鞑子,末将就绝无怨言!”
石山微微颔首,对赵普胜的态度颇为满意。
不过,他不让赵普胜留在水师,其实不是因为“养不起”——长江水师和东海水师近期都在扩编,消化赵普胜手下这点人根本不在话下。而是因为不好安排。
长江水师组建的时间较长,将领梯次培养的路径已经初步形成,并不缺中高层统兵人才;
东海水师倒是正缺中高层将领,但海战与内河水战差异巨大,以东海水师的筹建速度,短时间内不用考虑与方国珍争夺制海权。
若将赵普胜安排到东海水师,就等于将他闲置,无法发挥此人的最大价值,也难以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吸引更多外系人才来投。
更关键的一点,源于石山对历史走向的预判。
徐宋政权此刻看似即将覆灭,但在原历史位面,其生命力却极为顽强,不久后便会死灰复燃,届时必然与同样志在江南的红旗营产生激烈冲突,尤其是在水网密布的江西、湖广等地,双方的水战不可避免。
届时,若是赵普胜在红旗营水师担任要职,无论是否派其与昔日袍泽交锋,都将置其于情理两难的尴尬境地。这既是对赵普胜的折磨,也可能给红旗营带来不必要的风险。
至于徐宋会不会复起,则根本不用质疑。
红旗营已经攻入嘉兴路,杭州岌岌可危,元军一旦攻破蕲水,在形式上完成了“剿灭徐宋”的任务,定会立即进剿红旗营,根本不可能留在荆湖犁庭扫穴、镇守维稳。
如此一来,必然会有大量徐宋残军躲过此劫,只要风声一过就会再次起事。而有石山持续吸引元军主力,徐宋复起的速度,也会比原历史位面更快。
从这方面讲,红旗营攻取浙北还真是在“围魏救赵”,确实给徐宋东山再起创造了有利条件。
但这些都是将来才会发生的事,不宜也不能跟赵普胜讲明,石山只需要以真心换真心即可。
“好,你深明大义,便暂入捧月卫。”
赵普胜之前接触过红旗营,大致了解捧月卫,但石山仍给他耐心解释道:
“捧月卫乃我亲军,你在此处,可尽快熟悉我军军纪、号令及作战体系。待你学成,我便先给你配两个镇,你若能再立下大功,抚军右卫的旗号便给你留着。”
“抚军右卫!”
赵普胜闻言,浑身一震。
去年底,余阙攻破桐城,赵普胜被奋武卫救下后,曾在庐州路内修养过一段时日,大致了解红旗营编制,深知一个卫意味着何等权柄与信任!
尽管这个卫还要靠军功去换,但他自起兵以来屡逢强敌,打了多少硬仗,最不怕的就是征战立功。
赵普胜原本只求能得一安身立命之所,若能保留部分旧部便是万幸,何曾奢望过如此高位
巨大的喜悦,让他下意识地再次单膝跪地,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
“末将何德何能,敢蒙元帅如此信重!普胜必当竭尽驽钝,以报元帅知遇之恩!”
石山伸手将他扶起,目光灼灼地看着赵普胜,言语中充满了激励与期许:
“小孤山一战,你生擒江西行省平章星吉,大破两万蒙汉水师,威名早已传遍天下。更难得的是你自起兵以来,屡经挫败,数逢坎坷,却始终不忘扫元复汉之志!
就凭这份忠勇与坚持,便值得我代天下期盼光复的汉家百姓,托付重任!望你莫负此志,奋力杀贼,莫要让你师和百万红巾兄弟的鲜血白流!”
这番话如同重锤,狠狠敲击在赵普胜的心头。
后世之人因为知晓历史,觉得徐宋复起理所当然。
但身处其时的赵普胜,目睹的是自至元四年(公元1338年)师父彭莹玉与周子旺袁州起事以来,十五年间屡起屡扑的惨痛!
是无数信众高喊着“弥勒下生”却倒在元军屠刀下的悲壮!
是师父彭莹玉最终血染沙场、宏愿成空的无尽遗恨!
赵普胜之所以在绝境中仍来找寻石山,潜意识里已然对那虚无的“弥勒净土”感到幻灭,但扫灭蒙元、为死难袍泽复仇的执念,却早已经融入了他的骨血深处,不敢或忘。
石山此刻提及“百万红巾兄弟的鲜血”,正是点醒了赵普胜肩上沉甸甸的责任。一股混杂着悲怆、热血与使命感的情愫在胸中翻涌奔腾,让他眼眶发热,喉头哽咽,只能再次重重抱拳,嘶声道:
“元帅信重之恩,知遇之情,普胜……唯有以此残躯,肝脑涂地,以死相报!”
赵普胜并不知道,石山之所以慷慨地许以一个卫的编制,根本考量并不仅是他个人能力和战绩足以担当此任,更在于长远的战略布局。
徐宋作为最早举起红巾旗帜、率先建国,且真正践行白莲教信仰的政权,在底层民众和很多白莲教信徒中拥有极强的号召力,其底蕴与人才储备不容小觑。
军事上,石山已经取得先机,只待彻底消化浙北,便能横推江南,正面击败徐宋根本不是问题。
但战胜徐宋之后,如何有效消化其故地,如何让那些徐宋旧部真心归附,从而真正统合江南的人心物力,才是决定红旗营能否在江南长治久安的关键。
之前石山已经重用了来自芝麻李系的李喜喜、毛贵等人,如今又重用来自徐寿辉系的赵普胜,这无疑是在向所有潜在的投诚者宣告:
石元帅胸怀四海,只要你确有才德,并真心归附,无论出身何处,也无论过往经历,皆可在红旗营“一视同仁”,获得施展抱负的舞台!
当然,对于抚军右卫,石山还是要亲自把关,既要让赵普胜感受到归属感,也要打散其旧部,并将自己人安插到关键位置,牢牢把控军队指挥权,防止其在军中散布弥勒信仰——乱世千万不要去考验人心。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