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倒计时10秒准备!”
t-10S
“楼兰号气动舵面测试完成,轨道校正完成,电磁隐身开启,光学隐身预热完成,等待速度与高度达到预定值可以开启,尾焰光谱掩盖已开启,等离子磁流体动力系统预热完毕!”
9,8,7...3,2,1!
起飞!
【起飞!】速度430米\/秒
t+0S
在起飞前的一瞬间,谢云逸透过舷窗清晰看到,在楼兰号原本停放的地面上,纷纷扰扰的树叶正从凋零得不成样子的树杈间宛如一颗铅球般瞬间落地。
仿佛有什么力量将它们瞬间从树杈上拉到了地面,最终在距离地面半人高处再缓缓飘到地面!
等枯黄的树叶落地,楼兰号已不见了踪影!
一秒以后,佳宇伪装成树木枝干的摄像头上的收音设备接收到了音爆产生的瞬间炸响,声音并没有传出多远,能量就被山谷的植被与密林吸收完了。
只惊醒了一群栖息在这里的山林鸟雀与走兽!
谢云逸再次看向舷窗的时候,他发现此刻他的视野已经来到了高空中,俯瞰脚下,整个山城的轮廓已然浮现在他视野的智能标注虚线中。
他脚底下,声声巨响轰鸣而过,是某个航班飞过的声音,谢云逸着眼看去,只见到一个白色框框住了那架航班,上面的标注信息为:
航班:cZ3260
机型:波音737
状态:良好
空速:523公里\/小时
高度:2300米
通讯频率:125.850hz\/120.350hz\/119.500hz
应答时序:3秒
监听信息:
“山城离场,南航3260,刚起飞,高度2300,遵指示上升。”
“南航3260,山城离场雷达识别,按计划航路爬升到7500保持。”
谢云逸依然听着耳朵中cZ3260飞行员与空管的对话,但眨眼间,它就看到了地平线!
t+5S
那是一抹让人很难描述的漂亮弧线。
谢云逸尽管不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的场景,但仍不住在心里面感慨这个世界的奇妙之处,总有那么一缕光,让你感觉到惊艳异常!
他双手紧握着方向杆,眼里依旧里充满了激动与亢奋。
随着高度进一步提升,这时候已经没有任何的声音能在这里的稀薄大气中传递了。
谢云逸此刻感觉自己站在了宇宙中,除了脚下,天空中哪里都是黑黢黢的一片,只有在远处的晨昏线上的光线反射,才能让他感到一丝舒适。
“是否需要全息合成实时景象?”
这时候楼兰号的主控系统发出询问。
谢云逸尽管疑惑,但仍然选择了确认,就在他脑海里转过确认的念头以后,几乎一瞬间,谢云逸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他脚下,他的四周,缓缓露出了星空本身的面貌。
此刻,宛如坐在了太空之中,在太空中遨游一般!
“我...nb”他在心里默默的吐出了一句!
只是谢云逸不明白,上次同样的场景,为什么楼兰的主控系统不主动提醒他打开这个功能?
真的非常震撼!
尤其是初次见到这样的场景,谢云逸愣愣的看着眼前用虚线画出来的航行轨道轨迹。
t+25S
嗡——!
嗡——
有那么一瞬间,谢云逸感觉到全世界都安静了!
之前的时候,总有那么一点微弱的嗡鸣声在耳边萦绕,谢云逸知道那是仍然处于大气中,而大气与楼兰号产生摩擦的声音,此时此刻在楼兰号本身的主控室中的声音被同步了过来。
而安静的一瞬间到来,也让谢云逸知道了他已经突破卡门线了!
卡门线是人类划分的具有经典意义的物理学模糊分界概念,高于卡门线,支撑飞行器对抗重力的是轨道速度,而低于卡门线,大多数飞行器主要依靠空气动力来对抗重力。
这也是人类区分宇宙和星球的分界线!由着名的匈牙利裔美国科学家西奥多·冯·卡门提出。
在20世纪中叶,随着航空和航天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开始需要一个明确的定义来区分“航空器”和“航天器”的活动范围,即地球大气层和外层空间之间的界限。
冯·卡门通过计算和理论分析,提出了一个极具物理意义的分界标准:
当一个飞行器的高度越来越高,空气会变得越来越稀薄。为了获得足够的空气动力学升力来支撑自身重量,它就必须飞得越来越快。他计算出,在某个特定高度,飞行器为了维持飞行所需的速度,将与其轨道速度(即能环绕地球运行的速度)变得相当。
在这个高度以上,空气已经稀薄到几乎无法提供升力,飞行器必须依靠轨道力学原理来飞行。
距离地表100公里的卡门线外,空气阻力会随着轨道进一步提高而减少,而在100公里的卡门线内,越接近卡门线,嗡嗡的噪声就会越小,直至突破卡门线,噪声会小到无法被人类听到。
“手动控制部分权限已放开!请注意控制方向,为更好适应您的驾驶习惯,楼兰为你设置了两个特殊的脚踏板,左边的踏板为制动,右边的踏板为加速踏板!方向杆限制已解除!”
“你现在手上的方向杆前推是向前俯,后拉是向后仰,左推是向左翻滚,右拉是向右翻滚,方向杆向左拧动,飞船原地左转,方向杆向右拧动,飞船原地右转,配合两个踏板,可实现简单的飞行操作!”
谢云逸听完楼兰号主控系统的话,眼睛瞬间亮了起来!
这个力大砖飞的飞行控制系统,确实符合他的想法,同时也只有楼兰号才能使用这套方案。
正常的飞船,它们的本身荷载能力就差,而且还要挤出部分载荷容量来存储燃料,比冲本身就低,功率同样低,这就意味着它们只能通过精确计算来提前规划好环绕轨道,以达到节省燃料提高载荷,星际远航的能力!
即100天前做出变轨,100天后才能看到变轨后的轨道实际航行效果!
而楼兰号就完全不担心这个,最低功率下近乎100万秒的比冲,最高吨的推力,合计1.175亿牛顿推力。
这个数值真的很夸张!
其实用牛顿来定义楼兰号的推力,其实是有点力有未逮的味道。
但谢云逸知道,楼兰号本身的主控系统与他大脑相连的情况下,楼兰号正在航行时,它的航行状态与最大推力根本瞒不了他,因为楼兰号的任何操作,本身的底层是要与他大脑进行交互的,很多重要的行为,没有他的授权指令,楼兰号也根本启动不了!
这就相当于一个三方合约,楼兰号作为一个载具拥有合约的三分之一主体,而楼兰号的主控智能是合约持有的第二方,谢云逸则是这个智能合约的第三方,三把钥匙缺一不可!
而想当楼兰号的主控系统想启动,某个很高权限的功能,它自己同意,楼兰号本身同意以外,还需要谢云逸额外的同意。
当然谢云逸可以将部分功能的临时权限开放给楼兰号主控系统,但并不意味着谢云逸不会及时收回来!
之前的时候,谢云逸还为这个事找过鲲,找了很多理由和借口,也编了很多故事,才让鲲把权限这个问题卡死。
否则谢云逸根本就不敢真正意义上使用楼兰号!
t+28S
谢云逸来到了一条环绕轨道上,远地点480公里,近地点125公里的0度赤道夹角的轨道上。
此时楼兰号刚过近地点,关闭了发动机,谢云逸看了眼高度表,只见高度表正极速攀上了140公里,正在朝160公里的高度上升时,瞬时速度7.49公里\/秒。
他正观察周围环境的时候,突然看到远方一颗卫星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与楼兰号擦肩而过的时候,谢云逸一眼瞥过去,罕见的一幕让他愣在当场。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