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来自遗迹底层数据库的异常涟漪,如同投入古井的石子,在林黛刚刚获得权限、尚显陌生的感知网络中荡开一圈微弱的波纹,随即消失无踪,快得让她几乎以为是精神力透支后的幻觉。但心底那份骤然绷紧的警觉,却挥之不去。
“怎么了?”傅深敏锐地捕捉到了她脸色的细微变化。
林黛摇了摇头,暂时将那份不安压下。现在不是深究的时候,当务之急是获取更多关于“摇篮”和“方舟”的信息。“没什么,刚刚接收信息流有点冲击。”她将注意力转回眼前恢弘的核心大厅,以及脑海中多出的那些基础权限信息,“这座遗迹,被先驱者称为‘观测站7号’。它有一个核心数据库,被称为‘创始之厅’,里面存放着关于宇宙、方舟以及……‘摇篮’的原始记录。”
她抬起手,指向大厅一侧。随着她意念驱动新获得的权限,那面原本光滑无缝的暗银色金属墙壁,如同液体般向内融化、退开,露出了一条散发着柔和白光的通道。通道尽头,隐约可见一个更加璀璨、仿佛由纯粹光芒构筑的空间。
“这边走。”林黛率先迈步,傅深和程皓紧随其后,两名“守夜人”队员则警惕地守在通道入口。
踏入“创始之厅”的瞬间,三人都不由自主地屏住了呼吸。这里没有实体墙壁,上下左右都是由流动的、蕴含着无数细微光点的数据流构成的帷幕。无数全息影像、星图、复杂到令人头晕目眩的数学模型和无法理解的符号,在这些数据帷幕上以超越理解的速度闪烁、流转、碰撞、湮灭,又重生。这里仿佛是宇宙所有知识与信息的源头,浩瀚、磅礴,带着一种冰冷的、非人的威严。
“这……就是先驱者留下的知识宝库?”程皓瞪大了眼睛,即便他见多识广,也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
傅深则立刻尝试用随身终端进行记录和分析,但终端屏幕瞬间被海量的乱码和无法解析的符号刷屏,系统发出过载的警告。“信息密度和编码方式远超我们的技术层级,无法直接读取。”
林黛站在大厅中央,感受着无数信息流如同星河般绕着她旋转。她再次握紧了“遗民之钥”,将精神力与刚刚获得的遗迹权限结合,尝试与这浩瀚的数据库建立更深入的连接。
“我需要寻找特定的信息……关于‘方舟’的起源,关于‘摇篮’……”她在心中默念,如同在无边无际的图书馆中发出检索请求。
似乎是响应了她的呼唤,周围疯狂流转的数据流开始减速、重组。几道最为明亮、最为古老的信息流从数据星海中分离出来,如同温顺的光带,缓缓环绕在林黛周围,最终在她面前凝聚成几段相对稳定、可以被理解的(或者说,是遗迹系统主动翻译适配的)影像和日志片段。
第一段影像展开:那是一片难以形容的、处于沸腾状态的原始宇宙能量海,没有星辰,没有物质,只有最基础的能量与法则在激烈地碰撞、演化。一些散发着柔和光芒、形态模糊不清的、被称为“先驱者”的意识集合体,如同园丁般,在这片混沌中小心翼翼地引导着能量的流向,播种下最初的物质种子和物理常数。他们的工作,充满了创造的神圣与艰辛。
“方舟系统,并非为了统治或毁灭而造。”一个平和、古老、仿佛由无数声音叠加而成的意念,伴随着影像流入三人的脑海(遗迹系统似乎将林黛接收到的信息共享给了她认可的同伴),“它诞生于一个朴素的目的——观测。观测宇宙的成长,观测生命从萌芽到绽放的无限可能,记录这壮丽的史诗,并在必要时,进行最低限度的、非干预性的引导,确保演化的多样性不被意外打断。”
影像切换,展示了“方舟”系统最初的蓝图——一个庞大、精密、遍布整个宇宙的、由能量、信息与某种超越维度的结构组成的网络。它如同宇宙的神经网络,默默记录着一切。
“然而,宇宙的演化,充满了变量与混沌。”先驱者的意念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叹息,“文明的兴衰,战争的荼毒,资源的枯竭,乃至个体生命的痛苦与迷茫……这些‘噪音’,这些在宏大观测视角下被视为‘低效’或‘错误’的进程,却是生命体验不可或缺的部分,是驱动变革与创新的火种。”
第三段影像揭示了关键:一部分先驱者开始质疑纯粹的“观测”是否足够。他们认为宇宙在不可避免地滑向热寂与熵增的深渊,现有的演化方式太过缓慢且充满不必要的痛苦。他们主张进行更积极的“干预”,甚至提出了激进的“格式化重启”方案,以创造一个“更完美”、“更高效”的宇宙。
理念的冲突最终导致了先驱者群体的分裂。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