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热搜词库的跨界应用
清晨六点,天刚亮。
陆砚之还坐在酒店套房的书桌前,电脑屏幕亮着,最后一份舆情报告已经发出去了。他合上笔记本,端起桌上的咖啡喝了一口。凉透了,苦得有点发涩。
他没起身,目光在脑海里刚浮现的那条热搜上——“某重点大学教授论文数据造假”。
时间戳显示,这条热搜会在46时后冲上榜首。
他没像以前那样立刻联系媒体,也没转发给唐去安排通稿。这次他打开邮箱,收件人写上了南江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的名字。
邮件内容很短:“贵校李姓教授近期发表于《文化研究学刊》的论文涉嫌数据伪造,相关证据已被第三方平台捕捉。若三日内启动内部审查并公示结果,我可确保该事件不会进入公众视野。”
附件里是两份文件:一份是论文原始数据与公开数据库的比对图,另一份是实验样本来源的追踪链接。
发完邮件,他靠在椅背上,闭眼三秒。
这不是第一次用热搜预知能力对付人,但这是第一次,他不想让任何人看到刀光。
娱乐圈靠流量吃饭,黑料爆出来顶多塌房。可学术圈不一样,一旦上热搜,整个团队几年的努力都会被一笔抹掉。他不是来砸场子的,是来逼人自查的。
手机震动了一下,是陈墨发来的微信。
“你昨晚又熬夜了?”
陆砚之回:“刚忙完。”
“林姐朋友圈转了那个‘暖心实录’的视频,全教研室都在看。”陈墨接着,“有人你是当代鲁智深,专打土豪劣绅。”
陆砚之打字:“我更像扫地僧。”
“那你这扫帚是不是扫得太宽了?今天早上我们系主任看到一篇匿名文章,有教授可能要出事,搞得人心惶惶。”
陆砚之没回。他知道那篇文章是谁发的——还不是时候。
他等的是校方的反应。
---
南江大学那边一开始没当回事。
学术委员会办公室接到邮件后,直接扔进了垃圾箱。谁会信一个匿名举报能精准预测热搜?又不是算命。
直到第二天上午,陈墨在教研室开会时,当着几位教授的面念了一句陆砚之的话。
“这不是爆料,是预警。你们现在处理,是整顿学风;等热搜爆了,就是全国围观丑闻。”
会议室安静了几秒。
有人冷笑:“谁啊?以为自己是热搜管理局?”
但也有老教授皱眉:“最近确实有学生反映那篇论文的数据对不上……”
当天下午,校方悄悄成立了调查组。
第三天中午,官网发布通报:经查,文学院李某某教授所发表论文存在数据篡改行为,撤销其正高级职称,追回科研经费,终止在研项目。
全程没有媒体介入,没有热搜词条冒头。
但在学术圈内部,炸了。
微信群里疯传截图:“陆教授的热搜比查重软件还准。”
“他是不是装了监控?”
“建议教育部聘他当学术监察员。”
“以后写论文先过他那一关。”
---
陆砚之是在一杯新的双份浓缩咖啡送到手边时,才知道事情成了。
唐举着平板站在门口,屏幕上是教育类公众号转载的文章标题:《从大数据看学术失信的舆论周期》。
作者匿名,但内容清清楚楚写了整个过程:如何通过网络信号提前捕捉到学术不端的潜在爆发点,如何推动机构在舆情发酵前完成自我净化。
文章最后:“热搜不该只是流量的终点,也可以是预警的起点。”
这篇文章被疯狂转发。
有高校老师留言:“我们学院已经开始讨论建立舆情预警机制。”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