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零读书网>同人>1949:火红年代的县委书记> 第577章啥叫因地制宜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77章啥叫因地制宜(2 / 2)

让水里有鱼,田里有稻,地上有棉,林中有鸟,村里有余粮,口袋有余钱!”

“要实现这个目标,光靠挖河修闸是远远不够的。那只是为我们的事业搭起了一个‘骨架’。

我们必须要有‘血肉’,要让这个系统活起来,转起来!”

他的目光扫过全场,语气沉稳:

“因此,我在这里正式提出我们治碱工作的一个核心指导原则——要对‘林、田、水、路、村’进行统一规划,综合治理!”

“‘水’是命脉,是前提,我们刚才已经重点讲了。”

“‘田’是基础,是目标,我们要根据水情和土质,宜粮则粮,宜棉则棉,宜草则牧。”

“‘林’是屏障,是保障!”

他着重强调了这个常常被忽视的环节,“我们要在河道旁、海堤边、盐碱重的荒地大规模植树造林,特别是耐盐碱的刺槐、紫穗槐等。

树木的根系能固土护坡,防止水土流失,保护我们的水利设施;

树叶能作绿肥,改良土壤;

枝条能解决部分燃料问题。

这叫‘以林固水,以林养地’。”

“‘路’是血管,是纽带!”他继续阐述,

“我们的道路要配合渠系来修建,确保机械能进场,物资能流通,农产品能运出。路通,则血脉通。”

“‘村’是根基,是归宿。”

最后,他指向规划的终点,

“我们的村庄布局要科学,要避开蓄洪区、行洪道,要靠近水源和耕地,要便于管理和发展。

我们要让乡亲们在一个安全、便利、有希望的环境里生活。”

他总结道:“这五个方面,是一个有机整体,缺一不可。

我们必须打破过去‘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旧思路,建立统筹协调的新机制。

只有这样,我们的治碱事业才能真正做到事半功倍,才能真正可持续地发展下去,才能真正造福子孙后代!”

“同志们,蓝图绘就,这是一场需要几代人前赴后继的百年大计。

但我更要强调——百年大计,重在此十年。

未来十年,将决定这片土地是被“盐老虎”永远吞噬,还是被我们驯服,变为支撑国家建设的万顷良田、平原粮仓。”

他双手按在桌面上,身体前倾,目光扫过全场:

“我们治碱,不能蛮干,必须讲科学,讲章法。

我这里提出一个原则,叫做‘因地制宜,系统治理,永续发展’!”

这十二个字一出,立刻在与会干部心中激起了层层涟漪。

这些词汇对于现在的基层干部而言,既新鲜又深奥。

台下出现了轻微的骚动和交头接耳声。

一位戴着眼镜、显然是读过些书的干部率先鼓起勇气站了起来,他是县农业科的技术员:

“陈书记,您提出的方针非常振奋人心。

可是……您能不能再具体讲讲,啥叫‘因地制宜’?咱们怎么判断哪块地适合干啥呢?”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