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零读书网>网游>山水行记> 第580章 上巳、寒食、清明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80章 上巳、寒食、清明(1 / 2)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这是唐朝人韩翃写的一首诗,叫《寒食》。这首诗的意思是,长安城落花飞舞、杨柳摇曳,寒食这天本应禁火,但皇帝却能特赐权贵蜡烛,赏赐新火。

相传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下自己腿上的肉为他充饥。后来,重耳成为了晋文公,封赏功臣,却唯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求利禄,携母隐居绵山。

晋文公为了逼介子推出山,下令放火烧山,结果介子推坚决不出,与母亲一同被烧死在了一棵柳树之下。

晋文公追悔莫及,下令在介子推的忌日禁止生火,只吃冷食,以表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传统的寒食节早于清明节一两天。

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春季的第五个节气,因进入这一时间点后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而得名。清明之后气温升高,春耕春种,生机勃勃。

万物生长于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到了唐朝,寒食节祭祀先人因唐玄宗的一道圣旨而成为定式,他甚至还给全国放假。可是寒食节禁烟,百姓无法给亲人烧纸。于是,百姓更倾向于在与寒食节相近的清明进行祭祖,因为可以使用明火。

寒食家家出古城,老人看屋少年行。

丘垄年年无旧道,车徒散行入衰草。

牧儿驱牛下冢头,畏有家人来洒扫。

远人无坟水头祭,还引妇姑望乡拜。

三日无火烧纸钱,纸钱那得到黄泉。

但看垄上无新土,此中白骨应无主。

然而早在春秋时期,其实就有了祭祖的节日,叫上巳节,时间在每年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上巳日的起源被认为与水滨祓禊之俗或曲水之宴有关。

水滨祓禊,就是每年春季上巳日那天,在水边举行祭礼,洗涤污垢,消除不祥。曲水之宴则是古代宫廷赐宴的一种,席上众人临流水而坐,有点宋时曲水流觞的意思。

战国时期《韩诗》载:“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漆、消两水之上,招魂续魄,秉兰草,被除不祥。”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