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零读书网>网游>大明:我!千古一帝,开局登基> 第一千零四十六章 谁也不敢得罪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千零四十六章 谁也不敢得罪(2 / 2)

舒良听完后,眉头松开,挑了挑眉毛笑了笑:“这事我不懂,也不管,我只管船厂的事。”

天津的混乱状况,舒良心里清楚,而且他总觉得有点不对劲。

虽然该汇报还是要汇报,但他是从东厂渠道上报的。特务机构和政务部门之间有界限,他不能越权。

黄秀深深看了舒良一眼,在他看来,舒良是皇帝身边的人,他想试探一下对方的态度,看看能不能顺着皇上的意思。

但眼下看来,效果并不明显。

沉默了一会儿后,黄秀叹了口气:“那下官打扰了,内官不要见怪。”

说完,他就要转身离开。

舒良见状也轻轻叹了口气,心想虽然天津和黄秀的利益是一体的,开海让黄秀有了升官的机会,所以他才这么积极,但皇上不喜欢听奉承话,能办事的人才会被注意。

“黄提举,天津是开海的重要地方,自然受到圣上的重视,任何事,皇上都很在意。”

说完,舒良站起身,准备离开。

黄秀停下脚步,回头看了一眼舒良的背影,过了好久,拍了拍自己的头。

在正统年间当官久了,他总以为皇上身边还有像王振那样的太监,想着投其所好,现在看来,是想多了。

他加快脚步,匆匆回到衙门,走进书房,开始奋笔疾书。

现在的天津,卫所和按察使已经管不过来了,必须设立一个正式的行政机构。

不管是州、府还是县,都可以!

毛笔在纸上快速地写,一个个字整齐地排下来,没有太多花哨的话,黄秀用尽平生所学,把好处和坏处讲得清清楚楚。

第二天,天津市舶司提举的奏报就送到了内阁。

“在天津设府,大家怎么看?”

王直看着黄秀的奏折,抬头问大家。

“最近按察使也上过奏,说天津治安不好,按察使试佥事每人管两个县,实在应付不了现在的情况。”

金濂放下手中的文件,抬起头说道。

“天津本来就是卫所,不受河间府管,这是疏忽,黄秀的建议可以试试。”

于谦也看了过来,因为现在的天津不只是河运的重要地方,更是海运的起点,大量的市舶税都是从那里收来的。

这一点,户部尚书陈循心里很清楚。没有好的治安,商人再怎么发展也只是暂时的。要想让市舶税顺利收上来,对天津的管理是必须的。

“设立府衙这件事,可以考虑。不过现在商税重地,要是有人想申请拨款,那就看户部有没有钱了。先把天津搞好了,预算才能慢慢充实起来。”

听到陈循这话,其他几位尚书都稍微转过头,毕竟掌管财政的尚书就像家里的奶妈一样,谁也不敢得罪。

“这件事要上报朝廷讨论。如果真要设府,不只是一个知府的问题,后士兵的安排,这些都要考虑。”

王直放下奏折,他提到的这些方面,从工部到兵部,再到刑部,甚至户部这个财神爷,都得出力。

所以一旦天津设府,人才就得先由他们各自推荐,撑过今年,明年科举多招些人,就能顺利填补空缺了。

“把天津卫改成水师,嗯,皇上说的是海军,没问题。范广还在天津,可以暂时担任;卫所参将胡义也是可用的人。”

于谦点点头,军事上的改革,尤其是大明水师,皇上之前就跟他说过大致方向,所以他一点也不担心。

“知府一职,我这里有人选,不知大家怎么看?”

王直开口问,见其他人点头,才继续说:“吏部文选司郎中李贤,四十多岁,宣德八年考中进士。曾奉命视察河津,杨少师想见他,他没去;土木堡之变时,吏部侍郎因病请假,李贤随军北征,后来军队溃败,他侥幸逃回来。”

“我知道这个人,最近上书说过战车和火器的好处,虽然皇上没怎么重视,但也算有点本事。”

等王直说完,于谦才开口说话。

朱祁钰眼光高,所以李贤关于战车和火器的建议,他并不太看好,主要是因为京城保卫战中火器的表现,让他们明白了这种武器的重要性。

而负责兵部的于谦知道得比李贤多,所以李贤的表现就显得普通了。

“我也有推荐的人,翰林院侍读商辂,不过不是直接当知府,因为他没有做官经验,可以先去历练一下。他是正统十年的三元及第,一直在翰林院待着,有点被埋没了。”

陈循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三元及第,就是乡试、会试、殿试都是第一,他的才华已经通过科举的考验,这样的人一直留在翰林院,对将来发展不利。

现在皇上不喜欢只会读书的人,但用商辂,是为了给其他读书人做个榜样。

其他几位尚书也都各自推荐了合适的人选,经过内阁讨论后,再送到王府,由皇上最后决定。

之后还要经过朝议讨论,拍板定下来,最后才会在朝会上宣布。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