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刘瑁回到御座之上后,他并未给众人太多消化的时间,便再次抛出了一道足以掀起滔天巨浪的旨意……
“其二,关于科举。”
仅仅五个字,却像一道无形的惊雷,让刚刚因“五都”之议而心神激荡的群臣,瞬间绷紧了神经。
如果说迁都动摇的只是一部分士族的利益,那科举,便是悬在天下所有士族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刘瑁的目光扫过殿下,将荀攸、杜畿等人脸上那一闪而逝的惊悸尽收眼底,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弧度。
“宣诏吧……”
“喏!”
那名常侍再次上前,声音因紧张而比之前更加尖细,他展开最后一卷诏书,每一个字似乎都重逾千斤。
※※※
绍天法祖皇帝,诏曰:
朕自御极以来,开科取士,已历三届。
此举为国抡才,拔擢贤能,功在社稷,利在千秋。
然五年一科,周期绵长,恐有沧海遗珠之憾,难慰天下士子翘首之心。
为广纳贤才,裨补阙漏,自明年始,改科举为三年一科,并扩增及第名额,务使野无遗贤,朝多干吏。”
此诏一出,殿内响起一阵压抑不住的骚动。
“三年一科,还扩招?”
“这……这及第的名额怕是要翻上一番了……”
此诏一出,朝堂之上那些寒门出身的重臣,脸上顿时露出了难以抑制的喜色。
毛玠捋着胡须的手微微一顿,眼中精光闪烁;田丰更是直接,嘴角一撇,带着几分快意地瞥了一眼对面脸色铁青的世家官员。
其实这些诏令都是需要三省审阅的,因此就算是荀攸也早就知道了这个消息,只是刘瑁严令不得传播。
况且做为五相之中唯一的世家,荀攸必须把握好自己身份的度,既要为世家谋福利,却又不能太过,因此他并没有将此事向外泄露。
所以在诏书念到这里的时候,以钟繇、杜畿为首的世家官员,脸色已经沉得能滴出水来。
他们心中清楚,这名额越多,他们子弟的优势就被稀释得越厉害。
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这仅仅是开始,接下来的诏令,才是真正让他们如坠冰窟的噩梦……
“科场贵在至公。朕今明令,自下科始,一切试卷,悉行糊名、誊录之制!
考官唯以文章定高下,不得以门第、乡贯为意。绝请托之门,塞徇私之径,使寒门俊彦,得与高第子弟同场竞技,唯才是举。”
“糊名!”
“誊录!”
这两个词像两柄重锤,狠狠砸在所有世家官员的心上,大殿之内,一片哗然!
这个东西众人并不陌生,当初第一次科举后,田丰就曾经提出了这个建议,却被刘瑁当庭否掉,谁能想到,刘瑁居然又在此时将其拿了出来!
这可不仅仅是绝了请托之路,更是将他们引以为傲的家学、名望、人脉,彻底隔绝在了考场之外!
从今往后,谁是谁的门生,谁是谁的子侄,在批阅试卷的那一刻,将再也无从知晓!
荀攸藏在宽大朝服下的手,不自觉地攥紧了拳头,指节因用力而发白。他早就知道,陛下这一招,是釜底抽薪,但却无能为力,毕竟他已经深受皇恩,又怎能去拆陛下的台?
然而,还没等他们从这巨大的冲击中回过神来,常侍那不带丝毫感情的声音,再次响起,宣读着让他们更加肝胆俱裂的内容……
“另,朕观近日风气,进士科独盛,天下学子竞相钻研经义辞藻,于经世济民之实学,反致荒疏。
若使朝堂之上,尽充清谈之客,而无实干之臣,此非兴邦之道,实乃取乱之阶也!
故,为匡正时弊,明示导向,朕特颁新制:
自今而后,六部天官之选需与出身相系!
刑部尚书之职,非明法科二甲及以上者,不得除授!
户部尚书之职,非明算科二甲及以上者,不得除授!
礼部尚书之职,非明礼科二甲及以上者,不得除授!
工部尚书之职,非明工科二甲及以上者,不得除授!
兵部尚书之职,非明武科二甲及以上者,不得除授!
国史院掌院之职,非明史科二甲及以上者,不得除授!
各科二甲及第者,皆可入六部诸司任职,历练才干。”
“嗡!”
朝堂彻底炸开了锅!
如果说糊名制是釜底抽薪,那这道旨意,就是将他们这些世家大族赖以生存的整片森林都付之一炬!
要知道进士科一直是他们垄断朝堂的根基,可现在,六部尚书中的五个,竟然都与进士科无缘了!
这让他们如何能忍?
这就意味着他们即便考中了进士,也无缘那尚书之位,又谈何丞相?
就在所有世家官员面色煞白,准备群起而攻之时,诏书的最后几句话,将他们本欲暴起的情绪又压了回去……
“然朕虑及政务通才,尤不可废。
故特谕:六部及各司衙门迁转叙用之时,若才绩相若,擢升次第当以进士科者为先,以示通晓经义、文理优长者,终为治国之基干。
另,吏部为六部之首,总铨天下文武,其尚书一职,干系尤重,必由进士科二甲之内之卓异者出任,以示重才德而兼文华。
此制关乎国本,着礼部、吏部即刻刊印颁行,晓谕天下,恪遵无违。”
一瞬间,整个大殿陷入了诡异的寂静,所有人都被这神来之笔般的转折给镇住了……
刘瑁这是打一巴掌,再给一颗甜枣?
毕竟吏部尚书,又称天官!那是掌管天下所有官员乌纱帽的职位!再加上“同级优先”的特权,进士科的地位虽然有所削弱,但在某种意义上,反而变得更加超然!
“陛下!”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