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锦棠再次回到王明阳家时,已经快到中午了。
杨明汐见他回来,连忙迎上去:“怎么样?情况都查清楚了吗?”
“查清楚了,是张老板栽赃。”陆锦棠把粮铺的情况说了一遍,又提起刚才和杨三伯聊的商机,“我觉得可以在粮铺设个‘便民角’,卖些油盐、针线、火柴这些常用的小东西,还能搞‘以物换物’,比如乡亲们用粮食换布、换糖,这样既方便了乡亲,也能多赚些钱。”
杨明汐眼睛一亮:“我刚才整理铺子清单时,也在想这事——咱们的布铺、杂货铺、粮铺都是分开的,客人要跑好几个地方才能买齐东西。要是能把它们整合一下,比如在每个粮铺旁边设个小杂货铺,在杂货铺旁边加个布柜,就能省不少事。而且,乡亲们要是有多余的鸡蛋、蔬菜,也能拿到铺子里寄卖,咱们收点手续费,这样既帮了乡亲,也能丰富铺子的货。”
杨明汐一说,陆锦棠秒懂,农贸市场般的存在嘛!
王明阳坐在一旁,听着两人的话,忍不住点头称赞:“你们俩这个想法好!既便民,又能把生意做活。现在先把张老板的事解决,再慢慢推进这个计划,肯定能成。”
……
下午,王明阳亲自去了县衙,找李文书说了情况。
李文书原本就认识王明阳,又看了陆锦棠递过去的账本、陈粮和货郎的证词,立刻就把事情汇报给了刘大人。
刘大人也是个明事理的,知道张老板在县里名声不好,之前就有人举报他压价抢生意,现在又查到栽赃的证据,当即就传了张老板来县衙。
张老板见证据确凿,没办法抵赖,只能认了罪——不仅要解封粮铺,还得罚五十两银子,公开给千山商行的铺子道歉,另外还要赔偿布铺和杂货铺的损失。
消息传回来时,杨明汐正在和陆锦棠梳理所有铺子的情况。
两人坐在王明阳家的正房里,桌上摊着一张大纸,上面写着所有铺子的名字、位置、负责人和主营项目:县城有布铺、杂货铺、粮铺各一家,镇子上有粮铺两家、杂货铺一家,还有千山商行的采买点。
“现在先把眼前的问题解决,再建规矩,最后推新计划。”杨明汐拿起笔,在纸上写了三条,“第一步,先让粮铺、布铺、杂货铺恢复营业——粮铺解封后,按之前说的,所有粮食降一成价,安抚乡亲;布铺和杂货铺搞个‘赔罪礼’,比如买布送针线,买糖送小袋盐,把客人拉回来。”
陆锦棠补充道:“我让伙计去盯着张老板道歉,必须在县城最热闹的街口,让所有人都知道他栽赃的事,免得以后再有人敢找茬。另外,每个铺子派两个可靠的伙计,加强巡逻,防止有人再搞小动作。”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