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人发一张卷子公平作答不好吗?非要抢答,他说的都是我的词儿啊。
蔡京已经把大家想说的话说完了,众人只好一连迭点头附和“俺也一样”。
赵孝骞终于慢悠悠地说到了正题:“待国库恢复元气,充盈起来后,朕将会主动发起战争,灭夏,灭辽,灭吐蕃,黄头回纥……总之,朕不喜欢大宋的周边林立一堆乱七八糟的邻国,不如全部统一了。”
“如此,大宋未来需要用到我王师将士的地方太多,若是武将士卒的地位不能升一升,将士岂会甘心为大宋效死?”
“另外,大宋如今不缺士卒,但缺良将,朕还打算在汴京城新设一个讲武堂,为大宋培养将才帅才。”
“只是大宋重文轻武,积弊久矣,朕若在朝堂上提出这个想法,恐怕会有很多人反对……”
说着赵孝骞忧心忡忡地一叹:“改变重文轻武的现状很艰难,新设讲武堂更是违了祖制,朕估计大约连政事堂的诸公都不会答应。”
话说到这里,赵孝骞闭嘴不言了,但未尽的意思已经非常明白。
蔡京等人自然听懂了,众人面面相觑。
官家今日说出这件事,当然不是跟大家闲聊,既然说出口了,说明这件事既是考题,也是机会。
机会给你了,抓不抓得住那是你的事。
每个人心中既激动又紧张,依稀有一种回到当年科举考场上的感觉,下笔作答的每一个字,都影响着自己的人生前程。
良久,蔡京突然道:“官家,臣有个不成熟的法子……”
赵孝骞含笑注视着他:“你说。”
“讲武堂之设,于国有利,既如此,不妨首先在朝中先造势,种建中将军出征西夏,胜利已是板上钉钉的事,只待捷报进京,我们大肆庆贺之余,顺手便可造起声势。”
“在朝野内外宣扬我大宋王师将士如何英勇,战场上出现了哪些英雄,他们浴血厮杀斩获了哪些战果等等,然后再说将士们的艰难,宣扬他们报效家国的赤胆忠心等等……”
赵孝骞挑了挑眉:“宣传了这些之后呢?”
“之后,便可话锋一转,直言灭夏之战的种种弊端,比如将领识字不多,不通韬略,排兵布阵种种缺陷等等,尤其是宣扬我王师虽胜,但国朝仍缺乏良将,对未来天下一统恐成阻碍。”
赵孝骞大约明白了,笑道:“于是,最后顺势提出设立讲武堂?元长先生的法子,就是简单的讲道理?”
“也不完全是讲道理,设立讲武堂之初,官家可下旨请当世博学大儒来教授韬略学问……”蔡京笑了笑,道:“这些大儒虽然清高,但也不敢抗旨。”
“官家或许不知,许多大儒虽然官爵不显,但在经义学派方面,却是非常有势力的,有时候大儒们说一句话,就连政事堂的宰相们都不得不掂量,毕竟这些人可都是天下文人士子的领袖。”
“大儒们进了讲武堂教授韬略,朝臣们想要反对,多少会有些顾忌了。”
“而且讲武堂设立之初只教韬略,韬略是君子之艺,圣贤亦推崇,讲武堂又有当世大儒坐镇,朝堂上的官员们就算想反对,也要掂量一下后果。”
赵孝骞也是聪明人,当即一点就通:“先造成既定的事实,待朝臣们不得不接受这个事实后,讲武堂再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慢慢增设武科……”
“如步军科,马军科,火器科等等,最后讲武堂完全成型,朝臣们就算反对也来不及了。”
蔡京笑道:“官家极是聪慧,臣正是这个意思。”
顿了顿,蔡京接着道:“待王师捷报入京,朝堂上为将士们造声势的事,臣与在座诸位同僚可为官家分忧。”
在座的众人像工具人似的,纷纷点头表示愿为官家效力。
机会又被蔡京抓住了,他们也就只能摇旗呐喊,争取日后再给官家留个深刻的印象。
赵孝骞含笑看着蔡京,心中愈发欢喜。
倒不是说蔡京的主意多高明玄妙,而是赵孝骞难得地体验了一回君臣同心,大家劲儿往一处使的感觉,实在是太舒服了。
“朕有元长先生辅佐,实在是如鱼得水,得元长先生金玉良言,胜读十年书啊。”赵孝骞欣慰地道。
蔡京连忙谦逊地连道不敢。
“元长先生如此忠诚,与朕同心同德,朕也没啥好奖励的……”赵孝骞下意识摸了摸口袋,打算送个什么贴身的玩意儿,结果今日身上寡淡得很,除了随身的玉玺,啥都没有。
赵孝骞尴尬地摸了摸鼻子,道:“这样吧,今日每人交的一千两伙食费,朕原样奉还,算是酬谢诸公了。”
然后赵孝骞含笑看着蔡京,若有深意地道:“至于元长先生,朕便不赏赐了,先欠着,如何?”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