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的故事,或许没有那么多惊心动魄的权谋交锋,但这一砖一瓦、一炉一灶间蕴含的改变与希望,却同样波澜壮阔,深入人心。
黑石生出的,不仅是金,更是万家灯火的温暖与一个边城实实在在的蜕变。
格物院的地基在城东一片依山傍水的开阔地上打下,标志着安阳的“种田”事业进入了更注重技术与创新的阶段。
但叶明清楚,再好的蓝图,也需根植于最基础的民生。
眼下,随着工坊增多、耕地扩张,另一个瓶颈逐渐显现——水力不足。
安阳虽有河流过境,但水流平缓,传统的水车效率低下,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灌溉和工坊动力需求。
尤其是平武县的矿区和新开垦的坡地,汲水灌溉更是全靠人力肩挑手提,费时费力。
这一日,叶明带着石小星和格物院招募来的几位木匠、铁匠老师傅,沿着安阳河岸实地勘察。
望着潺潺流水,一位老木匠摇头叹道:“大人,不是小老儿泄气,这河水流速,就算造再大的水车,一天也浇不了几亩地,更别说带动重锤铁匠铺了。”
叶明却蹲下身,仔细观察着水流冲击岸边岩石形成的漩涡,又用手测了测流速,脑中灵光一闪。
他想起曾经在资料上看过的几种高效水车设计,特别是适用于低水头、大流量的“筒车”和“翻车”。
“诸位师傅,水之力,未必全在流速快慢。”叶明站起身,捡起一根树枝,在泥地上画了起来,“若我们将叶片做得宽大,如这般,成一个圆轮状,靠水流自然冲击带动,虽慢却持续不断,可将水提到高处,此谓‘筒车’。”
他又画了另一种:“或者,做一长串木斗,用齿轮联动,如龙骨般环环相扣,以人力或畜力牵引,可将低处之水连续不断提往高处,此谓‘翻车’。虽需些人力,但效率远胜肩挑。”
工匠们围拢过来,盯着地上的图样,眼中先是疑惑,继而渐渐亮起光芒。他们都是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一点就透。
“妙啊!大人这‘筒车’想法,若是建在河道拐弯水流较急处,借水力自转,日夜不息,确能省下不少人力!”老木匠抚掌道。
“那‘翻车’更是了得!若在坡地架设,用牛马牵引,一天汲上来的水,怕能抵得上几十个壮劳力!”铁匠师傅也兴奋起来。
“光说不练假把式。”叶明笑道,“格物院的第一桩实事,就是把这‘筒车’和‘翻车’造出来!需要什么材料、人手,尽管开口。石小星,你负责协调,记录好每一步工序、耗费,这都是宝贵的经验。”
说干就干。格物院虽未完全建成,但旁边的空地上已热火朝天。最好的木材被运来,铁匠铺日夜赶工打造齿轮和连杆。
叶明几乎天天泡在工地上,与工匠们一同商讨细节,解决难题。遇到关键处,他甚至亲自上手比划。
其其格伤愈后,也常来帮忙。她身手矫健,攀高爬低协助安装部件,对机械似乎有着天生的领悟力,常能提出些巧妙的建议。
顾慎来看过几次,见帮不上什么忙,便拍着胸脯保证,等水车造好,他派兵士帮忙安装守护。
经过大半个月的反复试验和修改,第一架巨大的筒车终于在安阳河一处水流较急的河湾立了起来。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