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院深处,一个新的工坊区被迅速开辟出来。
与水泥工坊的烟尘滚滚不同,这里堆满了木材、竹材、铁制零件和结实的麻绳,空气中飘散着刨花的清香和桐油的味道。
匠人们围着叶明画出的更为精细的风力水车图纸,热烈地讨论着。
“大人,这个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的齿比,是否再增大一些?如此风力较小时,或许也能带动活塞。”一位擅长木工的老匠人指着图纸提议。
“叶大人,这风帆的材质,用厚帆布固然好,但成本较高,且易破损。可否考虑用竹篾或细藤编成,覆以桐油浸泡过的厚纸?虽重些,但更耐用,也易修补。”另一位匠人补充道。
叶明认真听着每个人的意见,不时点头或提出自己的看法:“王师傅说得对,齿比可以调整,增加一个可调节的装置,根据不同风力切换。”
“李师傅关于风帆的想法也很好,我们可以多做几种尝试,对比效果。关键是结构要牢固,草原上风大,别一阵大风就给吹散了架。”
顾慎也常跑来凑热闹,他对这种精巧的机械结构格外感兴趣,有时还会挽起袖子,帮着匠人们搬运木材,或者用他那练武的巧劲紧固螺栓。
“嘿,这玩意儿要是真成了,以后在边关缺水的地方设上几个,咱们的驻军取水也方便多了!”顾慎看着逐渐成型的巨大风车骨架,兴奋地搓着手。
经过格物院匠人们夜以继日的攻关和数次小型模拟测试,第一台可用于实际提水的“风力水车”原型机终于制作完成。
它矗立在格物院后面的空地上,高达近五米,四片巨大的、用桐油厚纸覆面的竹篾风帆已经安装就位,下方的齿轮箱和长长的连杆、活塞机构看起来复杂而有力。
选定了一个风力适中的日子,叶明、顾慎、周廷玉以及格物院的主要匠人都聚集在原型机旁,进行最后的调试和首次正式抽水试验。
旁边特意挖了一个浅坑,引入河水模拟低水位。
“各部位检查完毕!”刘师傅高声报告。
“风帆角度调整到位!”
“连杆机构润滑完毕!”
“出水口通畅!”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那巨大的风车上,带着紧张和期待。
“开始!”叶明一声令下。
两名匠人用力推动风车,帮助它初始转动。当第一片风帆迎上风时,只听“呜”的一声轻响,风车开始依靠风力缓缓转动起来。起初有些滞涩,但随着齿轮咬合顺畅,转速逐渐平稳加快。
“动了!动了!”有人小声欢呼。
风车的转动通过齿轮箱变速,带动着连杆机构开始做规律的往复运动。连杆另一端连接的活塞,随着运动,被提拉起来,然后压下……
“咕噜……哗……”
一股浑浊的、带着泥沙的水流,从出水口被有力地推送了出来,划出一道弧线,落入了旁边事先挖好的蓄水沟中!
成功了!
虽然最初的水流不大,还显得有些断断续续,但这确确实实是依靠风力,将低处的水提到了高处!
零零读书网